
此次“握手中國——雷米·艾融、林若熹巡回畫展”是中法交流的重要項目,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及中國美術家協會、法國駐中國大使館、法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省文化廳、廣州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博物館承辦,是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一件盛事。
雷米·艾融先生與林若熹先生的握手并非偶然,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理念:同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同樣尊重非架上藝術的存在及意義,但都認為非架上藝術取代不了架上藝術。
代表著法國藝術主流的雷米·艾融先生和繪畫實踐、畫學研究齊頭并進的林若熹先生,此次超越空間握手的特殊意義在于弘揚和倡導高雅的、嚴肅的、高品質的美術文化,增強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汲取全球化的營養并在傳統與前衛間保持動態平衡的本土文化的自信。
身為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雷米·艾融先生,多年來致力于架上繪畫的探索、創作和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他認為現代藝術的非架上的意義,不能取代主流架上意義的存在。
雷米·艾融先生的作品散發著畫家本身的氣質,在充分運用各種形式體現同一主題時,沒有重復的發生,顯示出來的這種輕松和技巧是與生俱來的輕而易舉,是一種資深的漫語。作品的完整和精確中充分體現出整齊而穩定,微妙的色調幾乎讓人窒息。那深刻的憂郁和彌漫著難以形容的懷舊氣息,不斷將思緒牽往過去,那是對真實的或臆想的藝術家心靈深處緬懷的思緒。正如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伊夫·柯布里先生所說:“雷米·艾融的作品用沉默和距離感實現了一種永恒,但它并不是時代之外的產物,只是一種當代時間的凝固。他的作品幾乎是逾越時間的,因為與當代藝術的張揚和空洞相比,他的藝術擁有凝固時間的靈魂。”
作為中國文化、藝術傳播者的林若熹先生,在理論與實踐中互動。他的“中國畫線意志”、“中國畫沒骨風”理論涵蓋了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工筆、寫意、沒骨的實踐又是其理論的生動表現。林先生是位有思想的畫家,他以一種完全開放的心態努力把各種藝術門類、藝術語言打通。他認為無論是在中國畫的基礎上創造,還是在西畫基礎上,抑或全新的創造,都是創造,但任何創造都必須具備可續性,要考慮規律與法度,這就觸及語言的問題。標桿立新卻無本質語言,不能稱為創造,只是一廂情愿的自言自語。他主張中國畫應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汲取全球化的營養,在傳統與前衛間保持創作中的動態平衡。
林若熹先生的作品“入詩入畫,有一種朝氣的感覺”,這是他的作品的張力。通過設計形式傳達每個人的眼光,讓這些眼光更充滿人的感性的東西。畫面形式感很新,從構圖、色彩和畫面的處理效果,到表現的情感都很現代。其作品是對古代的認識、今天的追求、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或對外國文化主動的詮釋,他塑造出很多獨特的、屬于這個時代且非這個時代塑造出來不可的形象,牛克誠先生稱他創作“具有了一個繪畫史的意義”。郎紹君先生也如是評價他:“在當代畫家中,像林若熹這樣尋求更高的文人素養,但又不是走傳統文人畫的那種素養的道路,具有示范意義,或者說是典范意義”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