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雙年展是經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批準,于1996年推出了第一屆,如今已走過14個春秋,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發展格局與文化定位,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引導中國當代藝術健康發展,推動城市文化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已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個品牌。
通過這七屆的努力,上海雙年展不但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藝術展覽,而且成功地進入國際藝術大展的序列之中;不但打造起了一座國內外藝術交流和展示的平臺,而且在藝術與公眾之間建起一座橋梁;不但受到國際藝壇的廣泛關注,還受到國內外重要媒體的報道,更加重要的是——雙年展已為上海新都市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開辟了一個全球性的宣傳和展示窗口,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應。上海雙年展將繼續促進中國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進一步展現上海的文化創新能力和吸納當代世界優秀文化的寬廣胸懷,為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文化建設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以“巡回排演”為主題的2010第八屆上海雙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指導,上海雙年展組委會主辦,上海美術館承辦。本屆展覽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和瑞士嘉盛銀行的大力支持。
經過上海雙年展藝委會和策展小組一年來的籌備,形成了本屆展覽的主題和展覽框架。策展過程分“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展開”是指從2010年7月至9月的國際“巡回排演”計劃,按照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在歐洲,美國與亞洲進行;“回歸”部分是指“巡回排演”向雙年展的回歸,三次“巡回排演”將構成雙年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本屆雙年展主體展中,強調當代藝術的敘事容量與場所精神,將打造出一個注重時間性、虛擬性、體驗性的跨媒介現場,繪畫、影像、裝置,網絡……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劇場中登臺表演,彼此串聯。通過這些媒介和形式,雙年展把不同的時間意象引入現場,時間空間化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構造起一個總體化的敘事性環境,觀眾可以在展廳流線中漸次領略一幕幕的“雙年展情境”。這漸次展開的雙年展情境演繹出起伏跌宕的“情緒場”,牽扯著記憶,籌劃與建造。在這個意義上,雙年展劇場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劇”和“場”之間的一次次超越經驗的歷程。本屆上海雙年展最終選定了21個國家和地區的47位(組)藝術家在上海美術館展出他們的作品,這些藝術家既包括已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的劉小東,王小帥,張洹、楊福東等,也有諸多藝術界的青年才俊。在本屆展覽中,大型裝置作品,多媒體作品占較大成分,如張洹的《賽魅麗》,王邁的《氣象鹿臺》等;同時藝術家們有意識地在創作中對平面、立體,多媒體進行綜合運用,如世界劇場(VERDENsTEATRET藝術小組)的《然后所有問號開始高歌》融合了機械裝置、表演和音樂會這樣的跨界作品,藝術家關偉將傳統繪畫,舊地圖、裝置糅合在一起的作品《開發區》等。不少藝術家還在創作中突出了藝術作品的進行過程,如劉小東的《人太湖》、《出北川》,邱志杰在現場繪制的巨幅壁畫構成的裝置《邱注上元燈彩圖》,馬良將自己的工作室搬進了展覽等。整個展覽由此呈現出的生機和活躍,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嘗試對雙年展展覽機制優化而獲得的提升。
展覽期間,“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項目將每兩周邀請一位世界級的印裔學者與中國學者進行學術對話,同時編輯出版《印度當代社會思想系列讀本》(8冊55萬字)。高峰對話將聚集20余位印中兩國的知識分子,以當代思潮前沿的論點促進中國學界的亞洲內部交流。
此外,展覽過程中,還將推出一系列藝術教育活動,包括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講座等
(編輯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