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薩與東薩——
“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薩摩亞群島是南太平洋一處古老而神秘的火山群島。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許多游客到薩摩亞的海邊觀賞20世紀最后一抹夕陽,因為這里是夕陽西下最晚的地方。薩摩亞人在此繁衍生息3000余年,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薩摩亞人穿“樹葉裙”或“草裙”,吃香蕉、芋頭、面包果等熱帶植物,住有頂無墻的“法雷”。他們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根本不需花費大力氣去開發土地和海洋就很容易生存下來。大洋哺育的薩摩亞人純樸憨厚、樂觀灑脫、身高體胖、能歌善舞,西方人到來之前,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
1850年前后,英、美、德三國先后進入薩摩亞群島,英國和德國主要在西薩大量開辟種植園,美國則控制東薩的帕果帕果港口。
西薩陸地面積2946平方公里,人口約19萬,資源相對豐富,主要由烏波盧島和薩瓦伊島組成。首都阿皮亞位于烏波盧島北岸。1900——1914年為德國海外屬地,1914——1920年為新西蘭遠征軍占領,1920——1962年為新西蘭托管地,1962年獨立后成為“西薩摩亞獨立國”,1997年更名為“薩摩亞獨立國”。
東薩陸地面積僅197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資源匱乏,但擁有南太地區最好的深水良港——帕果帕果港,1900年成為美國的海外屬地,1977年獲得內部自治,但仍為美國的海外領地。
不管是西薩還是東薩,居住的都是薩摩亞人,他們使用相同的薩摩亞語,遵循相同的薩摩亞習俗。西薩人與東薩人之間還存在著廣泛的親屬關系,真可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華人與薩摩亞人
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初次到薩摩亞的國人會有一個印象,覺得有些薩摩亞人看起來像中國人,這個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19世紀末,隨著黑奴貿易的廢止,契約華工成為西方國家為解決海外殖民地勞工短缺問題的主要辦法,大批來自廣東的華工相繼抵達薩摩亞。華人吃苦耐勞,家庭觀念強,會體貼人,博得了薩摩亞女子的青睞。盡管語言不通,以及殖民者嚴禁華人與薩摩亞人通婚,但這些都阻擋不了真誠的愛情在島國生根發芽。當時的新西蘭殖民政府發現,只要華工愿意,就很容易找到薩摩亞女子為妻。華人和薩摩亞人的混血孩子通常是波利尼西亞最聰明伶俐、最漂亮健壯的孩子。而當時的薩摩亞女子也認為,作為丈夫,中國男人比薩摩亞男人強。
由于殖民當局非人道的政策,大量華工在合同到期后被遣送回國,與薩摩亞的妻兒天各一方,永無音訊。經過長期的斗爭,直到1961年,華工和薩摩亞女子的婚姻問題才得以解決,殖民當局通過立法承認此前的各種事實婚姻均合法有效。
今天,在薩摩亞居住的純血統的華人華僑約100余人,但是擁有部分華人血統的華裔卻有約4萬人,而薩摩亞人口總數才不到19萬人,這在南太平洋的島國里是獨一無二的。華人后裔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薩摩亞人的尊重和認同,并成功融入了當地社會,成為薩摩亞社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為薩摩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位當地朋友告訴我,如今薩摩亞較有規模的家族或企業,幾乎都擁有華人血統。如果一家企業的名字以A(阿)開頭,那十有八九是華裔,因為早期移居薩摩亞的華人都被叫做“阿X”,如阿茂、阿華等。華人的后代大多不會漢語,薩摩亞也沒有形成唐人街或是牌坊等標志性建筑。直到今天,薩摩亞姑娘仍然對中國小伙情有獨鐘,嫁給中國人是她們的夢想。中國小伙在這里十分“搶手”,因為他們聰明能干,又善于積累財富。如果誰交了一個中國男朋友,在女伴面前是很有優越感的,就連她們的家長也覺得挺有面子。
薩摩亞人的衣食住行
薩摩亞人的服飾體現出古今兼顧、土洋結合的特點。男性一般上身穿T恤,下身穿短褲或傳統服裝“拉瓦拉瓦”(一塊長方形的布圍在下身構成的薩摩亞式男裙),警察制服和學生校服都采用“拉瓦拉瓦”,極具民族特色。女性一般穿顏色鮮艷的連衣長裙。薩摩亞人不穿襪子,腳上穿人字形拖鞋。對于這樣的服飾,薩摩亞人稱作“FiaFia”,即歡快的意思。幾乎所有的官方招待會都要求客人身著“FiaFia”,這給我們外交官帶來了不少便利,參加外事活動不僅不用穿西裝打領帶,連皮鞋和襪子都省去了。薩摩亞的女人喜歡花飾,耳間經常戴朵小花表示婚否,插在右耳表示已婚,插在左耳表示未婚。有些男人偶爾也戴花,別具一格。
歷史上薩摩亞人的飲食非常原始,鍋碗瓢盆等工業制品完全沒有。烹飪時,他們先把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燒紅,熄火后撥開石堆,把芋頭、香蕉和一種樹上長的面包果等傳統食物用樹葉包三層,埋在石堆中烤熟,香噴噴的食物就可以食用了。今天的薩摩亞人已經吸收了現代烹飪技術,主食除了上述當地特產外,也吃米面。華人教會了他們種植和食用蔬菜,當地的西餐館和中餐館也很受薩摩亞人的歡迎,人們對冰淇淋、蛋糕等甜品尤其情有獨鐘。
“法雷”作為薩摩亞人傳統的房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被戲稱為“有頂沒墻”的房子非常適應熱帶氣候,房頂由若干木柱支撐,四周沒有墻壁,在木柱之間有可以卷起的草簾。沒雨時卷起草簾,屋內八面來風,非常涼爽舒適;下雨時可將簾子放下擋雨。到今天,薩摩亞已經有了不少現代建筑(國家體育館、游泳館、政府大樓、議會大樓、法院等阿皮亞市區標志性建筑均為中國援建),現代法雷也不像傳統法雷那樣簡陋。
2009年9月7日,在執政黨周密的組織和準備下,薩摩亞正式將道路右行改為左行,與周邊國家統一起來。全國公交車大概有200輛,外形奇特,沒有玻璃,通風良好。為安全起見,交通部門要求所有乘客都必須坐著,超載時后上車的人可以坐在有座位的人腿上,累了兩人可以換一下。
人人能歌善舞,喜愛運動
薩摩亞是一個人人都會唱歌跳舞的民族,幾乎每個人都能秀兩下。薩摩亞人從小就去教堂唱歌,歌曲優美動聽。他們使用的樂器既有原始的木管、海螺,也有時髦的吉他、小號,曲調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悠揚婉轉。
欣賞薩摩亞人跳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女性一般頭戴花環,身穿五顏六色的傳統長裙,舞姿優美動人,尤其善于利用纖纖手指變換出各種行云流水般的動作。男性一般裸露上身并涂上油光閃亮的橄欖油,下身用短裙或樹葉包裹,舞姿粗獷奔放,剛勁有力,尤其善于利用拍體頓足等動作來創造快速的節奏和動感。
刀火舞是薩摩亞最有特色的民族舞蹈。1000多年前,薩摩亞人為抵御外敵入侵,砍下木質堅硬的樹木,削成棍棒,裝上刀鉤,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戰爭結束后,人們在棍棒兩頭蘸上松脂,燃起火焰,盡情歡跳,歡慶勝利。這項古老的文化活動逐漸演變為薩摩亞獨特的舞蹈形式。舞者一般為強壯男性,手持一個或兩個燃燒著的棍棒,做出各種快速或驚險的動作,火焰因此形成不同的形狀,讓欣賞者目瞪口呆。目前許多國家都聘請薩摩亞人表演刀火舞,在香港的迪斯尼樂園就有3名舞者長期表演,深受民眾歡迎。薩摩亞每年還舉行刀火舞比賽,推廣和傳承這項悠久的民族文化。
薩摩亞人具有非凡的運動細胞,別看國家小,各種體育運動卻一應俱全。特別是薩摩亞人癡迷橄欖球(Rugby),薩摩亞國家橄欖球隊曾躋身世界八強。在澳新的各級橄欖球隊中,有多名薩摩亞人。在美國職業摔跤運動員中,也有多名薩摩亞裔的優秀運動員。
值得一提的是,薩摩亞總理圖伊拉埃帕酷愛運動,他親自參加2007年在薩摩亞舉行的第13屆南太平洋運動會射箭比賽,并勇奪銀牌??偫磉€擅長高爾夫等運動項目,同時擔任薩摩亞橄欖球協會的主席。在總理的支持和號召下,薩摩亞人民積極參與各項運動,體育事業開展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