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7日晚上,有45個國家和地區10000多名運動員參加的廣州亞運會經過16天的緊張比賽后,圓滿降下了帷幕。而本屆亞運會的開閉幕式則呈現出“文化亞運”的鮮明特色,將被載入亞運會的史冊。回眸廣州亞運會充滿“文化味”的開閉幕式,可以說精彩紛呈,亮點多多。
走出體育場#8195;融入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脈。在廣州亞運會的開閉幕式中,都融進了濃郁的水文化。這中間還有一段內幕故事。
早在2008年10月底,當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創作團隊結束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的所有工作后,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閉幕式執行總導演的陳維亞,浙江杭州籍著名的大型文體晚會文學總策劃朱海等一批編導人員,對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們經過研討設計出一個廣州亞運會的開閉幕式的初步方案——《亞洲的太陽》,提供給廣州亞運會組委會。不久,陳維亞就收到廣州亞組委邀請他擔任開閉幕式總導演的聘書,便和朱海等主創團隊人員匆匆離京南下廣州,著手開展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籌備工作。
2008年12月,正當陳維亞和創作團隊人員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籌備工作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一次有關亞運會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走出體育場辦亞運會開閉幕式”的新思路,這個思路無疑是對以往大型運動會基本在體育場館舉行開閉幕式傳統做法的一個新突破。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廣州亞組委副主席張廣寧等也根據汪洋同志的這一新思路,提出了“以珠江為舞臺,以城市為背景”的辦會新理念。而這對陳維亞等主創人員來說,則是一個嚴峻的新挑戰,意味著他和團隊人員原來創作的《亞洲的太陽》方案和所做的一些籌備工作將推倒重來。
針對這一重大變化,陳維亞、朱海等主創團隊人員在廣州亞組委負責人的帶領下,來到珠江區的海心沙島作現場考察。讓他們感到萬分欣喜的是:位于珠江中心的海心沙島地型猶如一艘巨輪,清清的珠江水從島的兩側流淌而過。富有創作靈感和經驗的陳維亞、朱海等人立即想到,如果在這個地方建一個船形亞運會開閉幕式主會場,到時可以做足水文章,會編排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亞運會開閉幕式。如果說上一屆多哈亞運會開閉幕式是靠“沙漠文化”獲得成功,那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則應融入水文化,以體現南方水鄉的特色。同樣,在廣東省和廣州市領導的心中還有一個盤算,那就是可以借亞運會的東風,在海心沙島上為群眾建設一個開展文體演出活動的新場所,也為廣州留下一個可以長期使用的亞運遺產。這種兩全其美的想法在達成共識后,陳維亞和創作團隊立即圍繞珠江、海心沙島還有被廣州人稱為“小蠻腰”的世界最高電視塔——600米高的廣州電視塔和周圍的廣州橋、高樓等城市背景創作了幾十個新方案。如在珠江上設計了彩船,以接送亞奧理事會官員和45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出入場;在海心沙建造了船形大看臺、水上舞臺和高達80米的大帆屏,營造“揚帆啟航”的氛圍;在廣州電視塔和其他建筑群上設計了多種激光色彩和焰火發射時的圖案,可以說融天、地、人、城、水、船、橋、路為一體。
水,承載了廣府風、客家情、潮汕韻、南海潮、百越神。此刻的珠江上,45艘花船代表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唱著《一江歡歌》徐徐進入海心沙島江面,彰顯出“大美嶺南,東方神韻”。
為體現“揚帆啟航”的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主題,廣州亞組委還請浙江杭州佳合舞臺設備有限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設制了一艘仿制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古帆船,其古船的小樣設計和模型制作就花了一年多時間。特別是攻克古船在破浪前進中能360度搖擺旋轉這一難關時,佳合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就設計出3艘船的模型,最后被廣州亞組委選中的是第三種搖擺模式的船。
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從一滴水開始,在充滿童年記憶的廣東民謠《落雨大》優美的歌聲中,那一葉扁舟和汪洋大海連在一起,盡情展示水文化的內涵和魅力。特別是那艘浙江杭州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舞臺單體鐵殼古船,船下由100多人推動進行著360度搖晃,船上46位演員表演著駕船和搏擊風浪的舞蹈動作,船邊600多位演員在不停地跳海浪之舞,讓觀眾看到了一艘別具一格的“海洋之舟”,正在迎著朝陽向東方揚帆啟航。
點火、熄火儀式呈現
中國傳統文化
人們常說:大型運動會開閉幕式的成功,等于運動會成功了一半;而運動會的主火炬點火與熄火的成功,等于開閉幕式成功了一半。人們都非常關注運動會主火炬的點火與熄火方式,因為這里面有充滿玄機的文化創意。廣州亞運會主火炬的點火、熄火儀式,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節慶文化,既喜慶又溫馨,讓人難忘。
當何沖手持火炬跑到了高達28米的火炬塔下,從空中的芭蕉葉船上將水滴到地上的8歲小男孩熊鈺翔,牽著陳維亞總導演7歲的小女兒陳佳雨,捧著一個30多厘米高的大爆竹,來到了火炬塔下。3個人捂著耳朵,以中國人過春節的方式點燃了爆竹,爆竹射出的絢麗火花一點點升高到火炬塔頂時,一剎那就點燃了廣州亞運會的主火炬。用這種溫馨、喜慶、富有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方式來點燃主火炬,立即得到中外貴賓和廣大觀眾的好評,人們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同樣,11月27日晚廣州亞運會閉幕式上的主火炬熄滅也是頗有文化創意的。只見站在空中芭蕉葉船上的熊鈺翔小朋友手捧一朵紅棉花,當火炬塔上的圣火伴著《溫暖》的歌聲徐徐熄滅之際,卻把紅色的火光傳遞到熊鈺翔手中的紅棉花上,紅棉花迅即變成光彩奪目的花燈,與會場內外的燈光、焰火交相輝映,寓意亞運會的體育精神和亞洲人民之間的友誼將不斷延續,再創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亞運會28米高的火炬塔也是由浙江杭州佳合舞臺設備有限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創制的,他們與造古船一樣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軍功章”至少也有他們的一份。
從嶺南文化向亞洲文化延伸
文化是一座無形的橋梁,她可以在洲與洲、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通行。廣州亞運會還有一個突出的亮點,就是將嶺南文化和中國文化與亞洲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其不斷延伸。
廣州叫花城,木棉是廣東農村種植得較多的農作物,經過編導們的文化包裝,名稱變成了“紅棉花”,在帆屏上的形態也變大了、變美了,而且在開閉幕式中賦予很強的嶺南文化意韻。特別是當主火炬熄滅時,紅棉花則成了延續亞運圣火和亞運精神的載體,充滿著讓人聯想的寓意。
身為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和東方歌舞團藝術總監、副團長的陳維亞總導演,讓自己擅長的歌舞劇表演與體育晚會巧妙地結合起來。他把廣州亞運會閉幕式海心沙主會場變成了別具一格的歌劇院,將閉幕式定名為《請把你的歌留下》,當一朵紅紅的木棉花綻放之后,一組運動員比賽的場景出現在帆屏上,四周的焰火也隨之在空中閃耀。接著,一些著名中外演員在1500名合唱演員的伴唱下,中國的《月光光》、印度的《格瑪尼》、日本的《櫻花》、印尼的《星星索》、蒙古的《遼闊的草原》、黎巴嫩的《愉快的旅行》、朝鮮的《阿里郎》等8首來自亞洲地區的優秀傳統歌舞在閉幕式現場接連上演,最后由我國港澳臺地區演員共同用粵語演唱了廣州亞運會會歌《日出東方》,全面展示了亞洲的傳統優秀文化,給人一種身臨其境、親切溫馨、回味無窮的感覺。
出席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和亞奧理事會主席法赫德親王等貴賓用“精彩絕倫”的字眼作評價,這是對“文化亞運”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