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10月,地處“東南闕里”的衢州二中,因為抗戰時期的一個美麗故事,奏響了一所學校與多個國家的教育文化交流的序曲。16年來,有100多位教師,帶著二中人特有的風采和儒學校園的滋養,遠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巴西、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任教、訪問、交流;16年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的教師也絡繹不絕地來到衢州二中交流。文化教育這座“金橋”已構架在不同國度的無數人心中,衢州二中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與世界融合之路。那么,我們就來聆聽這所學校的老師、外籍教師以及去國外交流學習的學生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心聲吧!
一位教師在美國任教的心路歷程 (衢州二中教師 劉小萍)
大洋彼岸的交流之旅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去美國親身體驗西方不同的文化習俗、異國風情,完全置身于一個英語語言的世界,感受濃濃的語言氛圍,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同時作為友好使者去傳播中國文化,搭建中美人民友好的橋梁,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夢想。中外教師交流項目實現了我這一美好的心愿。1997年1月23日,我乘坐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去執行這一光榮而崇高的中外文化交流使命。
衢州的姐妹城市——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雷德溫市,人口僅15000多人。在那里度過的時光,是我人生中最難以忘懷、最富有成果,也是最有意義的半年。我在與美國人民的接觸交流中,和他們建立起了真摯的友誼。在出國之前我精心策劃,多方準備,盡可能上好課,讓美國人感興趣。我制作好幻燈片,把中國農村、城市、街道和學校的鏡頭展現在美國人面前,讓他們了解中國的風貌。我還帶去蠶繭和真絲圍巾,在農業課上講授蠶繭的生產、加工過程,給學生看蠶繭并讓他們用手感覺蠶絲織成的圍巾,介紹中國絲綢業悠久的歷史以及衢州出產的主要農副產品。
在教學過程中,我既動口又動手,除了講中國的風俗、民情和風景等內容外,還向學生介紹中國的文房四寶,如何寫毛筆字畫水彩畫, 折紙船、紙鳥、紙雨傘、紙風車,跳扇子舞,練氣功等。針對不同的對象上不同的課,在幼兒園我給小朋友們講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過年的來歷、門神灶神的傳說以及十二生肖的故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去感染他們幼小的心靈。在社區教育及地方組織、機構和團體的報告中,我給當地的民眾介紹中國的文化、經濟、交通、教育體制、飲食文化、家庭生活以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80多歲的老人聞訊后也趕來聽講座,還詢問中國老年人的生活和休閑方式。當聽到眼睛保健操時,他們問這問那的,纏住我演示一番并認真地跟我學。
我在那里簡直是成了香餑餑,學生們爭著拉到家里去住。我手腳勤快,不以賓客自居,而是做美國人的伙伴和幫手。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后,就替房東整理家務,打掃衛生,因此到處受到歡迎。我還發揮做菜的特長,讓美國人嘗嘗中國的美味佳肴,紅燒、白蘸、油燜、水煮,百般武藝一一施展;湯團、水餃、餛飩、栗子炒雞等一一獻上。美國朋友真正體會到“中國菜”深厚的底蘊,對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累更加佩服,情不自禁地來跟著做菜,想把這一招學到手。這一 家興趣正濃時,另一家又來請去,都想接觸一下中國人,感受一下中國文化。記得有一次,房東家小孩的一件新T恤衫不知何時沾上了一大塊油垢,正在愁眉苦臉時,我告訴他們用汽油可除油漬,一試果然靈驗。
美國雷德溫市的人民是熱情友好的。為了豐富我的生活,他們出錢買票帶我去聽音樂會,觀看各類球賽和表演,教我開汽車、飛機、快艇,騎摩托車帶我外出郊游,去農場騎馬,到外地的景點游玩,讓我全方位地感受體驗美國人的娛樂休閑生活。
在雷德溫生活工作的每一天都使我過得充實、愉快,給我留下了無數珍貴而美好的回憶。零距離的接觸、交往,使我對美國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這段經歷會對我以后的英語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位外籍教師的心曲傾訴(美國/阿莉莎·卡爾森)
中國課堂,我魂牽夢縈的家
我不常哭,但是,2006年8月初,我淚眼婆娑,哭了很多次。所有這些淚水都是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我真的,真的不想離開中國。然而,我已經買好了飛機票,而且我的工作簽證即將期滿,所以只得回到美國。我別無選擇。
回家之后不久,我開始和雷德溫姐妹城市委員會成員們交談。我和他們說,我多么喜歡留在中國,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再回去。他們說:“也許你明年就可以再去一次。”現在我來了,又在浙江衢州二中任教一年的英語口語。
先前的教學經驗給了我知識財富。現在我能將它付諸實踐,同時我也感覺到,今年我上課的方式和去年是不一樣的。2006年我來到衢州,當時對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能否成功我感到忐忑不安。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能從容應對教學,但是仍有改進的空間。當時我唯一的、真正的目標是在課堂里不要太糟糕。現在,在教學能力方面,我有足夠的自信,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那就是一個簡單的詞:互動。
當然,把我的理念應用于實踐又完全是另外一碼事。多數情況下,中國的學生好像相當被動——老師不斷地講,學生則一味地傾聽。這不是我,作為一名口語教師的選擇。回顧去年的課堂教學,我意識到我說得太多了。現在我試圖把重點放在“口頭”上,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中說得更多。然而學生們“愛面子”的觀念使我的教學理念實施變得很困難。我的學生通常擔心出差錯,以至他們不愿說。我試圖改變他們,喋喋不休地反復鼓勵:“不要害羞!”并且提醒他們,犯錯是允許的,即便在美國也沒有人說話能夠總是完美,說得毫無瑕疵。對大多數學生而言,讓他們開口說話是遠遠不夠的。對我來說,我覺得對語法要挑剔的時候該是學生能舒暢表達的時候。
除了關注口語,我也強調實用英語。偶爾我也喜歡看看學生的英語教材。我認為學生學的那些話題,坦率地說不是非常有用。我喜歡談論單詞、詞組以及在美國確實常見的一些觀念,然而那些實用的很可能也容易使人厭倦,所以該是發揮創造力,并且將我的“互動”理念付諸實踐的時候了。請記住,假如學生們投入并參與了,他們很容易對話題保持興致。我喜歡在課堂上做游戲,有可能的話 (雖然對中國大課堂而言是相當難的),我也能將美術、表演或是簡單地討論引用到課堂中。
當然,我也意識到不是每個學生都對英語感興趣的,許多人只是關注能否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只要這些學生不在課堂上打岔,我對此毫無異議。事實上,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在盡我所能多教他們點東西。假如我能使這些學生長久對我的課保持興趣,我會覺得我干得很出色。事實上,正是這些興奮的學生,這些真正喜歡英語的學生,使我的工作很有價值。他們在課堂上很活躍,有時甚至能走上前來與我用英語對話。
把英語當外語來教,在一個非英語國家有時是很有挑戰性的。對學生來說,假如他們沒有持續的、長久的生活在英語氛圍中的話,我覺得去接觸英語材料可能會很難。使這件事更加困難的是,他們所接觸到的英語通常是不正確的。或者,語法上是正確的,卻不完全地道。我想這種英語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害的。我設法用來自美國的、地道的教材,讓他們學習“真正的英語”。或許書面和口頭的“中國式英語”教學,只是在中國普及英語步驟中的一步。
因此,當中國出現了會使英語外語教學變得困難的環境時,我在想,一個真正有激情的教師是能克服這些障礙的。去年我不確信我是否擁有熱情這個品質,因為我太緊張了。使我感到驚訝的是,我發現我真的在關注并提高我學生的英語水平,大多數情況下,我的熱情是被學生激發出來,他們好像真的想學習,對我很禮貌,很友好。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衢州市市民都是這樣對待我的。正是這樣一種態度,使我如此深愛衢州。在我離開的時候,我想念她,在我回來之時又如此興奮。或許它將成為我有一天再回來的理由。誰知道呢?
(阿莉莎·卡爾森,曾作為美國雷德溫市派往衢州的第7任交流教師在衢州二中任教6個月。衢州二中熱情好客的師生使她再度申請重返中國,成為雷德溫市派往衢州的第8任交流教師。)
一位赴英國參加夏令營學生的真情實感(衢州二中學生#8195;翁勤)
寫在心中的英倫印記
2010年7月5日,這個在我一生中充滿紀念意義的日子,我和16位同學在3位老師的帶領下,登上了飛往英國倫敦的飛機。
3個小時以后,車子終于抵達了GLOSCAT。碩大的落地窗、明亮的過道,學校的大門就是兩扇全自動的玻璃門,儼然將學校變成了高雅的西餐廳,這與中國的學校似乎是天壤之別。興奮之余,我們在college負責人Mary的帶領下簡單地參觀了餐廳、休息區、娛樂區等。因為英國并不是一個以寄宿學校為主的國家,大部分學生是通校的,所以,我們也就入鄉隨俗地住進別人的家里。半個小時后,我們的hostmother便來認領我們這些“異國孩子”了。
我的室友是17班的Helen,因為是隔壁班級的,所以溝通還是很簡單的。我們的房東太太叫做Glenis,是一位非常和藹、端莊的老太太。她的丈夫10年前就去世了,三個女兒也都已經成家立業,所以她是一個人住的。我和Helen都是第一次到英國,總是顯得很拘束,不過Glenis的熱情很快就把我們的顧慮融化了,好像真的在老朋友家度假一樣。
我們所在的學院是一個大學的分校,很小,或許只有衢州二中的四分之一。它是一個不錯的國際交流場所,很多的不同國籍的學生匯聚在這里,有法國的、日本的、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的,還有幾個臺灣的同胞,廣東的老師,總之可以看見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我們在這里每天需要上兩節課,一般在上午,每節課1個半小時,盡管時間很長,但是我們卻不覺得難熬,因為那里的老師真的很活躍,她們可以帶動班里氣氛,讓每個同學都參與討論或活動。與我一起的同學上完課和我說,她擔心在這樣一個純英文的環境里呆慣了,回去適應不了。通常下午是“全民健身”時間。學校會安排不同的活動讓我們參加和學習,比如說跆拳道、瑜伽、機械舞、籃球、足球、手工制作、參觀小鎮等等。
每個周末,我們都會一起參觀游玩一個英國的名勝古跡或著名景點。史前巨石陣就是世界奇觀之一。它的“風姿”經常被人們當做電腦屏幕,我們家現在的屏保圖案就是我親自拍的史前巨石陣。當然我們也游玩了英國的首都——倫敦。不愧是世界名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踵摩肩的。我們參觀了倫敦塔、英國議會、大本鐘、倫敦眼、教堂等等原本只能在網上、書籍中才能接觸到的名勝。
21天的旅行很快就結束了,可是我們卻意猶未盡,甚至依依不舍。我的記憶將在這難忘的英倫之旅定格,永遠珍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