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八十六,第七十六)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嬰,歸而養(yǎng)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這是史書的記載。
然而,在貴州省安順市鎮(zhèn)寧、紫云、西秀區(qū)三縣(區(qū))交界處,這個山巒重疊,溝壑縱橫的方圓約600平方公里的深山里,以鎮(zhèn)寧縣革利鄉(xiāng)為中心,居住著一支神秘的苗族,自稱蒙正(遺留之意)。有獨特的頭飾、服飾。分布在11個鄉(xiāng)(鎮(zhèn))、68個村、162個自然寨,人口約25000多人。至今老百姓家里都還供奉著夜郎竹王的偶像,千百年來,他們篤信夜郎竹王就是自己的祖先。
蒙正苗族不信神,而是敬奉祖宗竹王,說夜郎竹王是他們的老祖宗。竹王成了維系著一個家庭的人身依附,活著需要得到竹王的保護,死去要得到祖宗竹王的承認。因此,男性成人都要舉行儀式供竹王,死時用供的竹片陪葬,有了竹片為證,到陰間祖宗才承認。如江龍鎮(zhèn)子朝寨的朱天文,1956年應(yīng)征入伍在云南當兵,1978年轉(zhuǎn)業(yè)到云南省徵江縣檢察院工作(已退休),2003年12月回老家江龍鎮(zhèn)子朝寨舉行供夜郎竹王儀式,現(xiàn)夜郎竹王的偶像還供在朱天文的家鄉(xiāng)子朝寨的房子樓上,到他百年歸天時,要送供的竹片到云南去陪葬。婦女用兩塊竹片髻在頭頂上,以示對竹王至高無尚的崇拜。
在蒙正苗族中,一個人從生到死,從民俗事象中看“竹王崇拜”最重要的表現(xiàn)為以下5個方面:
一、殺母豬供祭安竹王位
供竹王是蒙正男性成年人一生中的大事。一般在成家后,首先要用1頭母豬來祭給竹王,然后才能舉行供竹王儀式。殺母豬祭給竹王的時間是二三月間(花開時節(jié));束供竹王的時間是在冬、臘月舉行。安竹王位全由祭司主持,祭司有專用的一對竹掛。其程序是:
祭床——祭床由祭祀師來做,用4根木棒做成3尺長、3尺高、1尺5寸寬的兩層祭床。上層用13條竹片、13塊杉樹皮鋪上,在杉樹皮上擺1塊蠟布,用竹片做13把弓箭擺在竹床上;下層用3條竹片、3塊杉樹皮鋪上,在杉樹皮上擺上3個土碗。祭床做好后,把事先準備好的母豬的4只腳捆起,抬到堂屋里,用根木杠子壓著。祭祀師坐在堂屋中間面對祭床,女婿身著衣裙坐在祭祀師的右側(cè),佯為一對夫妻。祭祀師邊念祭詞邊問,女婿邊撕麻邊回答。
祭詞——其祭詞是:“今天是竹王的好日子,某某家備辦得1頭母豬來祭給竹王,是為祖宗清根。竹王是從哪里來?他們又到哪里去???!竹王是從天上來的,來到房上,來到樓上,來到蠟布上,來到木鼓里頭,快倒茶!老祖公來了,有香燒香,無香就殺母豬當……”
上糧給竹王——其祭詞是:“在當初,有金米、銀米吃也吃不完的時候你不來,今天吃完了你才來,今天供祭給你,一碗、兩碗,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用母豬肉祭供竹王——祭祀師把祭詞念完后,把母豬殺死,煮熟后,把母豬肉擺在竹床上祭供竹王,通過祭供竹王后再分給主人家、祭祀師、女婿。主人家得一前腳左腿,祭祀師得一只豬前腳右腿帶腳(因祭司要走路),女婿得豬尾三岔骨及尾巴,用3只筷子穿祭供的3串肉(肉、心、肝、肺、腸、腰子各1小塊),主人家、祭祀師、女婿各得1串。
封口舌——封口舌用3個豬蹄叉擺在一個篩里成三角形放在堂屋里的地上,祭司手中提3根竹簽、3根茅草糾,口中念念有詞:“比苦來幫忙,有人亂說主家,叫他的嘴爛;有人要來擾亂,叫他的腳斷。3根竹簽、3根茅草糾封他的嘴,穿他的喉,叫他說不出話,啍不出聲?!蹦钔辏浪居檬种刑岬?根竹簽、3根茅草糾在擺放豬蹄叉的竹篩上掃3轉(zhuǎn),“封口舌”儀式完。
最后,由女婿抬祭床走在前面,在場1人捧擺豬蹄叉的竹篩走在后面,3個寨老跟在后面。祭床丟在三岔路口,3個寨老在三岔路口拿竹篩里的豬蹄叉各吃1個,吃完提起竹篩返回。
安竹王位儀式到此結(jié)束。
二、用刺竹束成竹王偶像
蒙正苗族供“竹王”可由家族中自己來辦理,不用祭祀師。舉行供竹王的整個過程是:
打粑粑來祭供竹王——將30斤糯米蒸熟后分3槽打,第一槽打好后放在簸箕里,先掏第一個大的為竹王的放在一邊,其他的掏出捏成小粑粑待冷后裝做1袋;第二槽打好后掏出捏成小粑粑待冷后裝做1袋;第三槽打好后掏出捏成小粑粑待冷后裝做1袋放好,待第二天用于擺祭竹王。
舉行掩口舌活動——為保證第二天祭供竹王活動的安全順利,晚飯后首先用1只大公雞來掩口舌。其做法是:在堂屋中燒1籠火,家族中都圍坐火邊,1人1只手提竹卦,一只手提1只大公雞;1人手里拿5棵竹簽,邊掏暴格騷葉子穿在竹簽上,掏下幾皮暴格騷丟在火里燒炸,口中念念有詞,意在保第二天祭供竹王活動的安全順利。
請竹王到家來首坐——把封口舌和掃屋程序做完后,正式請竹王來堂屋里首坐,由家族中1人手提竹卦,首先念道:“竹王老祖公,今天是你的好日子,請你到家里來首坐,我先祭一道酒、肉給你吃,今晚和子孫們歡樂一夜,明天再用羊、豬祭給你。”祭畢就起鼓起笙、起鼓起笙后2人吹蘆笙,1人擊鼓。2人吹蘆笙調(diào)蘆笙后,1人唱古歌……
用粑粑、酒、豬、羊祭竹王——第二天在堂屋里舉行祭供竹王儀式。堂屋神龕下面擺放1塊竹席,首先在竹席上用粑粑擺祭給祖宗,擺成5排,每排11個,共55個。在每個粑粑上面放上1塊小竹片,粑粑前面擺放一對竹卦。第一個大的為竹王的,其它的為家族中死去五代各祖宗的,逐一請各祖宗來就位,用粑粑擺祭3次后;接著給竹王祭酒,同時也要請家族中死去五代各祖宗都來陪竹王喝酒;祭酒后先用1頭豬祭給竹王,然后再用1只羊祭給竹王。
束竹王偶像——竹王偶像是用刺竹來做??持駮r很講究??持裼杉易逯幸粋€有經(jīng)驗的人去砍,進了竹林,要找長成一排對齊的砍(3棵、5棵、7棵)。用1棵(3節(jié))長1尺5寸的刺竹作母竹,竹掛一對、5塊大竹片、50塊小竹片合在一起,用姑媽家送來的半斤園麻將母竹、竹掛、竹片捆在母竹上端,麻尖留1尺長作為“竹王”的胡須做成竹王偶像。竹王偶像束好后,就請去供在堂屋樓上,平時不能動著,如翻蓋房屋及新建,首先要用1只仔雞祭給竹王并通說清楚,然后才把竹王的偶像揭下來放在一個干凈的竹簸里。房屋修建完畢,立即將竹王偶像請回原位。
為竹王舉行歡慶活動——竹王偶像束好后立在1個竹簸里,請竹王老祖公坐堂屋神龕中間看子孫們表演摔跤舞。此時家族中在堂屋里舉行摔跤舞表演活動,摔跤舞由3人組成,一男人吹著蘆笙走在前面,一人跟在后面邊走邊舞,一男伴女裝身挎一竹兜,竹兜里裝著稻草,兩只手端著一竹篩跟在后面,邊走邊舞,邊用竹篩去杵前面男人的屁股。杵前面男人的屁股3次后,走在前面的這個男人調(diào)轉(zhuǎn)回來,“女”的把竹篩放下,兩個人抱起就摔起跤來,摔跤舞要摔3次,其中:“女”的要倒2次,男的只能倒1次。如扮女的勁大摔不倒,站在旁邊的都要幫忙男的,伸手去拉“女”的腳,站在旁邊的男女老少都哄堂大笑。
請竹王偶像供在樓上——舉行摔跤舞活動結(jié)束后,就請竹王偶像去供在堂屋樓上,竹王偶像在竹篩里,一人兩手端著竹篩往樓上走,邊走邊問,一人在樓下回答。
供竹王偶像對話是:端著竹篩的人問:“這里是竹王老祖先的坐處,是不是?”答:“不是,那里是子孫們玩耍的地方。”問:“這里是竹王老祖先的坐處,是不是?”答:“不是,那里是鴿子在的?!眴枺骸斑@里是竹王老祖先的坐處,是不是?”答:“是,那里是竹王老祖先的坐處、在處?!碧е窈Y的人把竹王偶像插在堂屋樓上,插放好后,面對竹王偶像念念有詞說:“竹王祖先,今后五黃六月,吃麥吃蕎,怕子孫們不懂事,大意動著你的胡子,你老祖先不要多心,不要生氣;二三月間,如發(fā)生不測,搶救不得竹王祖先頭發(fā)胡子,你老祖先不要多心,不要生氣?!?/p>
竹王在樓上灑下銀子來——請竹王偶像去供在堂屋樓上供好后,把頭天打好的糯米粑粑拿到樓上去,一人在樓上邊念邊把粑粑一把一把的撒下來,說是竹王老祖公撒銀子下來了,在堂屋里的大人、小孩都爭著搶粑粑,誰搶得多表示財運好。粑粑要雙不要單,參加的人搶得的粑粑最后自己數(shù),如是單數(shù)的自報后由撒粑粑的人給補為雙數(shù)以示吉利。
撒粑粑后祭供竹王儀式宣告結(jié)束。
三、亡人在蓋棺前
用供奉竹王的竹片陪葬
蒙正苗族老年人壽終正寢的葬禮隆重,裝殮尸普遍用棺木,實行土葬埋墳堆,抬尸上山路上不丟“買路錢”。其竹王崇拜的表現(xiàn)是:
破竹卦膽——死者不論男女,把尸停好后,拿事先準備好的刺竹來做竹卦,竹卦做好后用刀由竹卦中間向準“竹膽”一劃兩破,破竹膽后說明死者已離開了人世間,這對竹卦就是代表死者。死者的整個喪葬程序都要用這對竹卦來做。
用竹篩把供的竹王偶像取下——男性成人在世時供有竹王偶像的,人死停尸結(jié)束后,家族中端一個竹篩到樓上,面對供竹王偶像念念有詞。念完后把供的竹王偶像取下來,放在竹篩里端下樓來擺在棺木中間下面,供來吊唁的客人祭奠。
男性揣竹證在胸間回歸祖宗——男性成人死后,在蓋棺前,從供奉的“竹王偶像”里要取出兩塊竹片,家族中一老人手提著竹片面對死者說:“亡人,要把你胸間的竹片揣好,到祖宗那里去報到,祖宗問你,你要把竹片拿出來給祖宗看,有了竹片作證據(jù),祖宗才承認你。”念完把竹片放在死者胸間,然后蓋棺。
四、亡人進“竹王宮”
做“竹王宮”——在出喪的頭天,家族中的主要任務(wù)是去找一處稍平的場地做“竹王宮”?!爸裢鯇m”的主把用一棵杉樹,框架用竹做,外面用草蓋,形狀像一把傘,為3層,每層為4方,共有28塊木牌。其中:第一層為12塊,每面插3塊;第二層為8塊,每面插2塊;第三層為4塊,每面插1塊。“竹王宮”前面用1棵竹子彎為弓型,意為大門;用4棵竹子插在“竹王宮”外面東、南、西、北四方,表示竹王城。共有9只木鳥守護其中:竹王宮第一層4只檐角各有1只鳥守護;竹王城東、南、西、北四方每棵竹子上各有1只鳥守護;在做吃的地方插1棵竹子,竹子上有1只鳥,守護鍋灶。
坐竹馬——蓋棺后,要由祭祀師來給死者開路,指引死者回歸故土,砍4棵小竹,量與棺木長,架斜捆起叫“竹馬”。眾人把棺抬起把竹馬放在棺木底下,意為給死者坐上竹馬后,在回歸故土的路上一是走得快,二是祖先看見坐竹馬容易識別。
用豬祭竹王偶像——在出喪前,家族中一人用竹篩端著竹王偶像走在前面,一人提著豬籠,里面裝著1頭小豬走在后面,走到寨邊選一平地停下來,面對竹王偶像念念有詞。念完后就當場把這頭豬殺來祭給竹王,用豬血淋在“竹王偶像”和竹篩上一起燒掉。
抬棺繞“竹王宮”3圈——抬棺進“竹王城”后,由蘆笙開路,抬棺、牽牛、拉豬、抱雞等跟在后面繞“竹王宮”3轉(zhuǎn),才把棺停放在“竹王宮”門前面,以示死者已回歸到宗廟。然后再舉行各種儀式。
倒“竹王宮”——家族中祭祀程序做完后,把棺木蓋好,抬靈柩出“竹王宮”。靈柩抬出“竹王宮”后,倒“竹王宮”由大女婿來完成。此時,家族中的媳婦都準備好火把在“竹王宮”兩邊等著,待大女婿去倒“竹王宮”時,媳婦們就放火去燒“竹王宮”,讓火燒著大女婿取笑。
五、竹人是亡人的靈魂
接竹卦——死者安葬后,當天晚上家族中安排兩個膽大的人,悄悄到死者墳邊去把“竹卦”拿回家放在堂屋里,叫接死者的“魂魄”。意為接死者來與家人、親戚再團聚一夜。
給“竹人”做靈——安葬死者的第二天早晨,家族中用竹條做成一個人的框架,意為死者(死者是男的穿男衣,是女的穿女衣),把由墳上接回來的“竹卦、”“竹人”(均代表死者)放在竹簸里抬到寨邊三岔路“做靈魂”。做靈魂儀式完后,用1只小雞在“竹人”頭上繞3下把雞摔丟在山上,叫“放生”。意為人鬼分開。
送“竹人”靈魂回歸祖宗——放生完后,一人抬著“竹人”回家,此時家里已關(guān)門。一人佯為死者叫開門,屋里的人問:“是誰?”死者自報名字,屋里回答不讓死者回來了。此時死者在門外說明回家的目的:是給家人送金銀財寶、兒女、牲畜等來。對完這4句后,屋里的人才開門,抬死者影身“竹人”坐在堂屋中間。家族中又用1只小豬祭給死者,祭祀完后一人抬著“竹人”走出大門,哭喪的跟在后面,將死者的靈魂(竹卦、竹人)送到三岔路燒掉,死者的喪葬儀式告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