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曾當面向周恩來表示,希望能在南京會商兩黨合作抗日的問題。為此,中共中央積極準備周恩來的南京之行。此時,恰逢發生張學良南京被扣的事件,中共中央不得不推遲了周恩來的行程。但是,中共中央仍對國共和談寄以希望,除改派潘漢年前往南京外,還明確地表明:“周暫難分身,一俟大局略定,即可出見蔣。”“共產黨在對內和平、對外抗戰基礎上全力贊助蔣。”
表示“賀案是我們所否認的,兩黨合作抗日不會因此而發生動搖”
1937年2月8日,也就是蔣介石離開西安回到南京的1個多月的時間,他即委派西安行營主任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全權代表,后來又增派張沖和賀衷寒,參與在西安舉行的與周恩來的談判。中共中央后來也增派葉劍英參與談判。初次會談,氣氛是融洽的,顧祝同允諾,紅軍可以在西安設立辦事處。周恩來根據張聞天、毛澤東的指示,在談判中提出,將紅軍編制為12個師4個軍。4個軍編成一路軍,設正副總司令,由朱德、彭德懷擔任;軍餉按中央軍待遇,或先每月接濟80至100萬元;如成立國防委員會,紅軍應派代表參加;國民黨保證不逮捕中共黨員,不破壞中共組織,保證中共對紅軍的領導。
周恩來還將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交予顧祝同,希望國共兩黨能再次合作,共赴國難,雙方的會談雖然仍有分歧,但卻都開誠布公,各自闡明這樣的立場:
(一)中共承認國民黨在全國的領導,停止武裝暴動及沒收地主土地,實行御侮救亡的統一綱領。國民政府分期釋放政治犯,對中共黨員、中共組織不再逮捕、破壞,允許中共適時公開。(二)取消蘇維埃制度,改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受國民政府指導,實施普選制。(三)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國民政府軍委會和蔣介石的統一指揮和領導。其他邊區部隊改為地方團隊。(四)中共派代表參加國民會議,軍隊派代表參加國防會議。(五)希望國民黨三中全會對中共提出的和平統一、團結御侮及容許民主自由的主張有進一步的表示。
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后,與會的張沖又要回西安參加談判,臨行前,蔣介石召見張沖并交了底牌:共產黨要等《憲法》公布后公開;特別區恐怕中央的法令不能容;紅軍可以改編為3師9團,不可再加。張沖回到西安,向周恩來轉述了蔣介石的意見,并介紹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情況,周恩來對會議通過的《關于根絕赤禍之決議案》表示遺憾,保留將來聲明的權利。他還告訴張沖:中共目前無意參加政府,只要求參加國防機關。
在1個月內,周恩來與張沖會談6次。他還利用自己曾是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多次與黃埔學生談話,并請中央派曾是黃埔一期生的陳賡來西安,同做黃埔系的工作,以利國共和談的順利進行。談判中,張沖的態度是友善而又積極的,他提出紅軍主力可編為4個師16個團,另編2個徒手工兵師,共6萬人。為使和談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建議中共通過在蘇聯的蔣經國做蔣介石的工作。
當張沖的意見傳遞到延安,張聞天、毛澤東即拍來電報,同意紅軍的改編意見,指出,現在談判的中心內容是:中共“在南京政府下取得合法地位,使全國各方面的工作得以開始”。蔣介石卻否決了張沖的意見,只允許紅軍改編為3個師9個團。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研究了蔣介石的意見后,給周恩來指示,談判中仍以4個師為基準,如果蔣介石執意“堅持3個師時,亦只得照辦”,以表現合作的誠意。3月8日,周恩來、葉劍英和顧祝同、張沖、賀衷寒再次坐下來,共同商討形成一個總結性的條文,并決定由周恩來負責文字的起草,這便是《三八協議》,其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共產黨承認服從三民主義的國家和國民黨的領導地位,徹底取消暴動政策和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停止赤化運動;國民政府分批釋放監禁中的中共黨員,容許共產黨在適當時期內公開。
(二)取消蘇維埃政府及其制度,將目前紅軍駐在地區改為陜甘寧行政區,執行國民政府統一法令與民選制度,其行政人員經民選推薦,由國民政府任命;行政經費由行政院及省政府規定。
(三)紅軍取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及蔣介石的統一指揮,其編制人員、給養及補充與國民黨同等待遇,其各級人員由自己推薦,呈報軍委會任命,政訓工作由軍委會派人聯絡;將紅軍中最精壯者編為3個國防師,計6旅12團及其他直屬之工、炮、通信、輜重等部隊,在3個國防師上設某路軍總指揮部;將紅軍的地方部隊改編為地方民團或保安隊;紅軍學校辦完本期后結束;此外,在河西走廊令馬步芳、馬步青部停止對紅軍西路軍的進攻。
可是,賀衷寒對這個協議所作的修改,無疑改變了協議的內容,這便是:紅軍改編為3個師后,每師只能有1萬人,共3萬人;政訓人員由南京政府派人參加,各級的副職也由南京政府委派,取消“民選制度”,改“民選推薦”為“地方推薦”;甚至刪去協議中的停止攻擊紅軍西路軍的條款等等。
周恩來一針見血地指出,賀衷寒是要以紅軍西路軍困陷河西地區而“束縛我們”、“脅迫我們”。認為在西安與顧、賀繼續談判,已經沒有實際價值,要求直接與蔣介石面談,以期問題的根本解決。3月13日晚,周恩來會見張沖,要求將《三八協議》直接送達蔣介石,并表示:賀案是我們所否認的,但是,兩黨合作抗日和擁護蔣委員長的方針,不會因賀案而發生動搖。
強調“不能以‘招降’、‘收編’等誣蔑中共武裝力量”
蔣介石答應與周恩來在杭州會談,在前往杭州途經上海時,周恩來乘便與宋美齡會晤,請她將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談判的“十五條意見”轉交蔣介石。一到杭州,周恩來便在潘漢年的陪同下,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周恩來首先闡明,維護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改善,是中共的原則立場。強調不能以“招降”、“收編”等,誣蔑中共武裝力量。談話重申中共“十五項談判條件”,并提出幾點具體的要求:
(一)陜甘寧邊區成為整個行政區,不能分割;(二)紅軍改編后人數須達4萬多人;(三)3個師上必須設總指揮部;(四)國民黨不能派遣副佐及政訓人員;(五)紅軍學校必須辦完本期;(六)紅軍防地須增加。
聽完周恩來的講話,蔣介石的態度極為溫和,他說,中共有民族意識、革命精神,是新生力量,幾個月的和平運動影響很好。他還說,國共由于分家,致使十年革命失敗,造成軍閥割據和帝國主義者占領中國的局面,國共兩黨要各自檢查過去的錯誤。他還指出,希望這次合作是永久的,即便他死后,也不要分裂,免得因內亂造成英、日聯合瓜分中國,因此,要商量一個永久合作的辦法。
在談到合作的具體問題時,蔣介石的口氣也比較爽快,他說,這些都是小節,容易解決。中共在幾個月后便可參加國民大會、國防會議;陜甘寧行政可以是整個的,由中共推薦南京政府方面的人任正職,中共派人任副職;紅軍改編為3個師,4萬多人,可以設總指揮部;決不派人破壞中共的部隊;糧食接濟定額設法解決。最后,蔣介石提到永久合作應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周恩來表示制定共同綱領是最好的辦法。蔣介石同意并要周恩來立刻回延安,希望中共議出一個共同綱領。
周恩來的杭州之行是有成效的,不管怎么說,蔣介石總算在口頭上答應紅軍能有4萬多人,承諾陜甘寧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區。3月30日,周恩來攜帶同蔣介石聯系的密電碼返回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刻召開會議,聽取周恩來所作杭州談判的報告,針對蔣介石的提議,決定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國民黨一大宣言》的基礎上,起草一個永久合作的民族統一戰線綱領。國共兩黨及各黨派在這個綱領下,成立包括國共兩黨、各黨派及政治團體的民族同盟,并共同推舉蔣介石為領袖。會議期間,周恩來致電蔣介石:“歸膚施(即延安)后述及先生合作誠意,均極興奮,現黨中央正開會計議綱領及如何與先生永久合作問題。”
這時,由于中共中央與斯大林的交涉,蔣經國已從蘇聯回國,分別多年的蔣氏父子得以團聚,多少給進行中的國共談判增添了有利的因素。周恩來抓住這一時機,給在西安的葉劍英拍去電報,指示李克農與張沖同去上海,面見蔣經國,讓他從中影響蔣介石。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4月20日召開會議,就制訂民族統一戰線綱領、修改國民大會組織法和選舉法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慎重的討論。會上討論了由吳亮平起草的《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周恩來就綱領的細則作了詳細說明,指出:統一戰線必須承認中共的獨立性、國際性和階級性三原則。統一戰線的原則是:以共同綱領為行動的準則;建立聯合組織;在蔣介石承認此綱領的條件下,中共可承認他為領袖。關于聯盟的組織原則:凡各黨派、各革命團體均可參加;聯盟中保持各組織獨立性,允許自由退盟等。
在延安的3個星期,中央政治局連連開會,就下一步談判的原則、策略,進行了認真準備。25日,周恩來等乘大卡車赴西安,準備南下再次與蔣介石會談。途經甘泉勞山附近,突遭土匪伏擊,隨行人員中,延安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兼周恩來隨從副官陳友才、警衛隊副隊長陳國橋等在戰斗中犧牲。周恩來等突圍返回延安的第二天,就改乘飛機抵達西安。到達西安后,便與顧祝同、張沖等交換了意見。顧祝同答應可將紅軍經費、給養,包括西路軍被俘人員的衣被等問題,直接向蔣介石請示。
指出“朱德的去留影響極大,請向蔣進言,朱不離軍隊”
周恩來于6月4日上了廬山,此時,蔣介石正在廬山籌辦暑期訓練團,從8日到15日,他們進行多次交談,宋美齡、張沖也在座。周恩來首先將《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交與蔣介石。周恩來發現,蔣介石雖然沒有推翻杭州會談,但是卻增加了一些附加條件,使談判難以進行下去。更讓周恩來始料不及的是,蔣介石竟另外提出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的主張,故伎重演,還想將共產黨溶化于國民黨之中。其具體內容是:
一、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由蔣指定國民黨的干部若干人,共產黨推出同等數量之干部合組之。蔣為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
二、兩黨一切對外行動及宣傳,統由同盟會討論決定,然后執行。關于綱領問題,亦由同盟會加以討論。
三、同盟會在進行順利后,將來視情況許可擴大為國共兩黨合組之黨。
四、同盟會在進行順利后,可與第三國際發生代替共產黨關系,并由此堅定聯俄政策,形成民族國家之聯合。
蔣介石費盡心機,又提出:先由中共發表宣言,國民政府即公布紅軍3個師的番號,人數為45000人;他推翻了杭州談判時的許諾,3個師以上不設總司令部,而改為“設政治訓練處指揮之”,并且要求毛澤東、朱德離開紅軍,出國考察;對于陜甘寧邊區政府,仍然堅持中共推薦國民政府方面的人任正職,“邊區自己推舉副的”;至于南方游擊隊問題,他提出應由中共聯絡,然后“實行編遣,其首領須離開”;對杭州所談“允許共黨適時公開”,則矢口不談,只是說中共可以派代表參加國民大會,但又“不以共黨名義出席”。
周恩來深知蔣之為人,也是有備而來,他有針對性地回答:所提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組織,事關重大,必須請示中共中央后,才能作出決定;紅軍改編后不應設立政治訓練處,而應設總司令部或總指揮部;邊區政府的人事安排也是很不合理的。周恩來還同宋子文、宋美齡等會談,陳述紅軍改編后,3個師以上的統帥機關應以軍事名義,而不能以“政訓處”代替。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原則問題,周恩來與蔣介石爭執很大,分歧很深,雖經宋子文、宋美齡、張沖等往返磋商,蔣介石仍然固執己見,談判自然難以進行。
國共談判中,最棘手的問題是改編后的紅軍指揮部。蔣介石設想,紅軍改編后,國民政府將設所謂政訓處,以取代軍事指揮部,并將毛澤東、朱德派出國外考察,所謂“改編”也就真正成為“收編”。6月22日,周恩來致電蔣介石,專門談及軍事指揮機關的問題,表示中共可以再次讓步,改編后的紅軍可以政治機關名義指揮,但是,朱德應為這個機關的主任。時下,朱德不能離去,紅軍倘若改編,將有許多工作要做。同時,他告訴顧祝同、張沖:“朱德的去留影響極大,請向蔣進言,朱不離軍隊。”
蔣介石決定召開廬山談話會,邀請社會各界名流共商國是。6月26日,南京方面來電催周恩來再上廬山,繼續談判。不幾日,南京方面又給延安來電,算是給周恩來致蔣介石電的回復:紅軍改編后只能設政訓處。中共中央為第四次談判做了認真的準備,讓周恩來負責起草國共《兩黨關系調整方案》,這個方案提出:國民革命同盟會可負責調整兩黨關系,決定兩黨共同行動事項,但不能干涉兩黨內部事務,兩黨均須遵守共同綱領,但兩黨又均保留各自的組織獨立性及政治批評和討論的自由權。7月4日,周恩來和博古、林伯渠到西安。7日,他們飛抵上海,也就是這天,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發生。13日,他們到達廬山,立即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交于蔣介石,表明重開談判的誠意和務實的態度。
聲明“蔣對紅軍改編后指揮與人事的意見,我黨決不能接受”
蔣介石的廬山談話會,所邀各界名流都有一席之地,卻惟獨將中共晾在一邊。上次廬山談判時,蔣介石提出中共應先發表宣言,可是,當《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達時,蔣介石又予以刁難,以修改其中的一些內容為借口,不愿公開發表這個宣言。周恩來后來回憶說:“我們帶去起草好的宣言,他要動手改兩句,那時候我們還客氣,同意他修改了兩點。但修改了他也不發表,總想把‘共產黨合法’這一點抹殺掉。”盡管如此,中共中央仍把民族的利益置于至高無尚的地位,表示“愿在蔣指揮下努力抗戰,紅軍主力準備隨時出動抗日,已令各軍10天內準備完畢,待令出動,同意擔任平綏國防。”
蔣介石推翻了上次廬山談話的內容,提出紅軍改編后,“各師須直隸行營,政治機關只管聯絡”,再也不提3個師以上的政治機關可以代行指揮權了。第二天,周恩來致函蔣介石:“華北炮火正濃,國內問題更應迅速解決,其急者為蘇區改制與紅軍改編之具體實施。”同時明確指出,蔣介石的意見和態度與上次廬山談判,“出入甚大,不僅事難做通”,而且,“恐礙此后各事之進行”。
談判又成僵持局面,中共中央考慮到全民抗戰形勢的來之不易,仍是顧全大局,求同存異,張聞天、毛澤東來電指示:“為大局計,可承認平時指揮人事等之政治處制度,請要求設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戰時不能不設指揮部,以資統帥。”周恩來根據這一精神,就談判的問題草擬出“十二條意見”,通過宋美齡轉交給蔣介石。這些意見的內容歸納起來是:
國民黨中央公開表明贊同《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各報刊可公開發表;迅速發表陜甘寧政府名義,從張繼、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擇一人擔任正職,由林伯渠任副職,其范圍包括現在所轄18縣,其疆界請國民政府行政院和邊區政府劃定;國共雙方派人分赴鄂豫皖、閩浙贛、閩粵贛、湘鄂贛等地聯絡與傳達國共合作方針,對南方紅軍游擊隊實行改編;允許中共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在全國發行;紅軍改編的具體意見。
蔣介石對周恩來的意見沒有任何回應的表示,還是堅持紅軍改編后不設統一的軍事指揮機關,3個師的管理直屬行營;3個師的參謀長由南京派遣;政治主任只能轉達人事、指揮,可以由周恩來為主任、毛澤東為副主任。如果按照蔣介石的如意算盤,紅軍改編后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機關,一切聽命于蔣的“行營”,那么,紅軍就必然會發生質的變化,再也不是中共領導的武裝隊伍了。如此心懷叵測,周恩來當即嚴正聲明:蔣對紅軍改編后的指揮與人事的意見,我黨決不能接受。談判再次陷入僵局,周恩來等離開廬山到達上海。
周恩來在上海注意到華北局勢日益危急,致電張聞天、毛澤東,建議紅軍改編的工作應先行開展,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須“立即自行改編三個方面軍、六個單位的統一組織,每個方面軍編足15000人,獨立軍、師都編入,加強干部,使各方面軍都能獨立工作。”7月27日,周恩來到達西安,蔣鼎文當即傳達蔣介石的口信:紅軍迅速改編,出動抗日。針對蔣介石的催促,周恩來讓蔣鼎文轉告蔣介石:紅軍同意改編,同意開拔,但是國民黨應立即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回到延安,周恩來參加中央關于紅軍改編出動抗日的會議,決定:立即爭取西安行營的同意,將紅軍集中三原改編,編足45000人,3個師以上設總指揮部(將來可讓步為軍部),朱德任正職,彭德懷任副職。7月29、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形勢急轉直下,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紅軍改編已是刻不容緩。周恩來和博古立即趕赴云陽鎮,出席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召開的紅軍高級干部會議,共議紅軍改編、出動抗日的問題。
就在此時,葉劍英從西安拍來電報,告訴周恩來,桂系將領李宗仁、白崇禧,川軍將領劉湘將去南京,出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國防會議。蔣介石、李宗仁這對生死冤家,都能坐在一起共議危亡之局,真可謂“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周恩來料想中共也將被邀參加會議。果然,8月1日,毛澤東轉來張沖的急電: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速至南京共商國防問題。停頓下來的國共談判,似又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蔣介石同意八路軍充任戰略游擊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
周恩來赴南京前,對談判做了認真的準備,8月4日,他和朱德、博古、林伯渠、彭德懷、任弼時認真研究和討論后,向中央提出《關于全國對日抗戰及紅軍參戰問題的意見》和《關于紅軍主力出去抗戰的意見》。張聞天、毛澤東立即復電,指出,紅軍擔負的是“獨立自主的游擊運動戰,鉗制敵人大部分,消滅敵人一部”,“在一定地區內協助正面友軍作戰”,遵循“按情況使用兵力的原則,在此原則下,承認開拔兵力”。陜甘是我們惟一可靠的后方。
大敵當前,國民黨也對共產黨表現出一定的善意,周恩來和朱德等來到西安后,得知尚有紅軍西路軍的1000多名被俘人員羈押,便立即往西安行營,直接同蔣鼎文交涉,要求予以釋放。當天,便有30名西路軍干部獲釋,接著又有210多人獲釋。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周恩來懷著希望和信心,9日,同朱德、葉劍英飛抵南京。在南京期間,周恩來、朱德和葉劍英活動頻繁,多次與馮玉祥、白崇禧、劉湘和龍云等會晤,處于秘密狀態的共產黨,在經歷10年風雨后,終于得以公開活動。
在國民政府軍政談話會上,周恩來再次闡明中共中央關于對日抗戰的方針意見,指出,當前戰爭中,必須培養出可以獨立持久抗戰的能力。在正面防御上,不可以停頓于一線及數線的陣地,而應當由陣地戰轉為平原與山地的擴大運動戰。另一方面,則要采取游擊戰。朱德也作了發言。他們的意見獲得與會者的好評,對于國民政府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可是,在討論國共合作的具體問題上,蔣介石仍然骨頭里挑刺,提出種種非議,7月間就交與的《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他一直不予發布,當周恩來重提此事時,他讓康澤出面對周恩來說,中共的宣言不宜提“民主”,應一律改為“民用”;要取消對民族、民權、民生的解釋;不同意提同國民黨獲得諒解而共赴國難等。
就在康澤與周恩來會談的第二天,日軍突然發動對上海的大規模進攻,上海軍民奮起抵抗,“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戰火正向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蔓延。蔣介石措手不及,心中的那點僥幸徹底破滅,下決心與日本決戰。周恩來緊緊把握時機,立即向中共中央請示,在將要進行的談判中,我們應努力達到:(一)努力抗戰,以鞏固蔣介石的抗戰決心;(二)紅軍立即改編,爭取開動;(三)力爭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四)催促發表正副總指揮。
真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蔣介石再也沒有理由不同意中共的條件,國共談判中久拖不決的問題終于得到落實。18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設立總指揮部,下轄3個師,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軍隊中的一切職務包括“各級之副,自副師長到副排長人員”,都由中共自行配備,國民政府只派聯絡參謀。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正式播發《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指示,周恩來多次與國民黨談判,強調八路軍可以充任戰略的游擊支隊,在總的戰略方針下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蔣介石、何應欽同意八路軍充任戰略游擊支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日軍大部并消滅一部分的作戰任務。八路軍的戰略任務確定后,周恩來和葉劍英立即致電毛澤東等,部隊仍以迅速開拔為有利,提議:“至少應以一個旅為先遣部隊,先行東進。”毛澤東當日復電彭德懷、任弼時:“同意恩來提議。”紅一軍團為先遣部隊,即日出動。自8月下旬起,八路軍3個師的主力陸續由韓城等處東渡黃河,經同蒲鐵路開赴抗日前線。
紅軍主力的改編剛一落實,周恩來便考慮與蔣介石討論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改編和中共合法機構的問題。何應欽代表蔣介石同周恩來具體商談,何應欽同意中共派人到南方各游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和協助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還是在西安談判時,顧祝同便同意中共在西安設立辦事處。盧溝橋事變后,閻錫山也允許中共在太原設立辦事處。這次通過與蔣介石等的談判,國民黨允許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中共代表團和八路軍辦事處。后來,又在武漢、長沙、蘭州等地設立中共代表團辦事處、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通訊處等。
談判中,周恩來強烈要求國民黨釋放被關押的共產黨員。8月18日,他和葉劍英到“首都反省院”看望被捕的中共黨員,經過反復交涉,當天,夏之栩、熊天荊、王根英獲釋。隨后,陶鑄、錢瑛、劉寧一、帥孟奇、張琴秋等也獲釋。
早在廬山談判時就提出的中共在南京公開出版發行《新華日報》的要求,也在這次收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批文。周恩來十分高興,立即和朱德前往拜望國民黨元老、監察院院長于右任,請他為《新華日報》題寫報名,于右任欣然應允。
南京談判歷時10多天,一些根本問題都已解決,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局面已然形成。8月21日,周恩來參加將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離開南京前往西安,談判中的未竟事宜,交與葉劍英等繼續談判和交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