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布呂爾平臺下面乘坐明輪游船逆流而上欣賞易北河谷的風光,是一段令人非常愉快的旅程。綿延近20公里的易北河谷是一個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范例,18世紀以來先后出現的巴洛克宮殿建筑、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別墅和庭院、各種風格的公園、古老的村莊、為古老釀酒傳統提供原料的葡萄園、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中鐵路和147米長的鋼橋等工業遺產與河兩岸的美景水乳交融。
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4年將這里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就在5年后,一個由市民公投做出的在河上建造新橋的決定又使易北河谷成為第一個被世界遺產除名的文化景觀。雖然是件令人遺憾的事,但這也是德累斯頓人民做出的選擇。
坐落在北岸的皮爾尼茨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易北河谷景觀區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200年前,這里是薩克森王公的夏宮,現在不僅是供游人賞玩的宮殿園林,也是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下屬的手工藝博物館(德語:Kunstgewerbemuseum;英語: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的駐地。
來自中國的游客進入皮爾尼茨宮的庭院后,總會覺得眼前的建筑似曾相識。這很正常,因為在歐洲人眼里,這是一座“中國式”宮殿。像德累斯頓的很多經典建筑一樣,皮爾尼茨宮的營建者也是著名的強者奧古斯特。在對瓷器的熱愛之外,這座宮殿也體現出他曾是十七八世紀“中國風”的忠實擁躉。
皮爾尼茨宮本質上還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宮殿,但是在一些細節上卻有著“中國”特色,比如方形的尖頂,比如房檐下畫的中國人物和景象,比如室內大量中國和日本題材的裝飾,只是在其中有著太多的似是而非。這也正說明了當時東西方交流的特點,彼此之間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想像和發揮來理解另一種文化。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皮爾尼茨宮成為德累斯頓手工藝學校的一部分,專門展出工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樣品,供學生學習設計和工藝技巧,這也奠定了日后建立手工藝博物館的基礎。1914年,展覽和收藏的部分脫離了手工藝學校,成立了獨立的博物館。現在皮爾尼茨宮是手工藝博物館最主要的收藏和展覽場地,同時也有一些展覽會在薩克森州的其他一些宮殿和城堡開放。
在戰爭中,手工藝博物館曾損失了將近一半的藏品,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這個博物館重新建立了龐大的收藏。顧名思義,博物館的藏品包括從中世紀到當代的各式各樣的陶瓷、鐵藝、紡織品、家具、金銀器等手工藝作品,實際上也包含著不同時代的工藝設計。絕大部分藏品來自歐洲,但是就像這個宮殿建筑風格一樣,也有部分收藏來自東亞。
將展廳設在宮殿里面的一大好處就是,薩克森王室的奢華生活本身也是一大看點,而博物館的許多古代藏品本身就來自各國的宮廷和貴族社會,皮爾尼茨宮的環境為它們提供了最合適的環境,使兩者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當代的藏品也非常可觀。德國的工業設計和現代藝術本就聞名于世,德累斯頓又是其搖籃之一。手工藝博物館的藏品為參觀者提供了一部德國設計發展的編年史,從中也可以看到這些設計如何進入和影響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