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設計與茶會舉辦”是茶文化發展到第二個階段時,大家會想要追求的目標。茶席設計是講究喝茶的環境,茶會舉辦是茶文化的應用。
這里所說的“茶席”是泛指“喝茶的環境”,或說是“品茗空間”。還可細分為“泡茶席”、“茶室”、“茶屋”與“茶庭”。泡茶席僅就泡茶、喝茶、奉茶的直接空間而言,通常就是一張桌子或地上一塊席位。若家里沒有足夠的地方,在客廳的一角擺設一張桌子,就可布置成一處泡茶席;如果條件許可,騰出一個房間作為設置泡茶席的場所,就可以更不受干擾地展現自己想要的氛圍,這時就是所謂的茶室;如果條件更加允許,那就將一組房間設計成更加完備的品茗空間,如多了專門料理茶具、花器等用品的“流理間”,多個“第二室”作為喝茶中場休息時賞畫、聞香等的轉換用空間,這時的這組房間就可以稱作茶屋;如果茶屋外頭還有庭園,就可將之規劃成“茶庭”,是為轉換心情的場所。
“茶席”設置完畢,如果要將之作為茶道表現的場所而稱之為“茶道表演”時,就必須要有人在席上泡茶(或還有客人一同參與),這時的主角變成了“泡茶”,“茶湯”變成了“茶席”的靈魂。茶席只是茶道表現的舞臺,茶湯是舞臺上的精靈。茶道表演時不要在茶席上高談闊論做人的道理,也不要太多地舞弄著美麗的肢體,“茶”在所有表演內容的占比要超過60%才行。
再說茶席的布置是為了表達主人所要述說的茶道境界與風格,除泡茶者的表現之外,還可以利用桌椅、茶具、掛畫、插花、焚香等項目來“幫腔”。然而這不是說茶席的布置非要包括“點茶、掛畫、插花、焚香”四藝等這些相關藝術不可,也不是說有了這些就是好的茶席了。茶席的設計不僅不受四藝等的限制,也不應該受到傳統既有模式的束縛,例如不一定要著古典的服飾或在什么材質的建筑物之下,我們倒期待較前衛的風格出現。
說到“幫腔”,有人一面泡茶一面播放或演奏著音樂,大家也都認為這樣氣氛比較好。事實上是音樂分散了與會者的注意力,整個茶道表現的“茶湯”濃度被稀釋了。沒有了音樂、舞蹈等項目,茶道只得獨撐大梁,反而容易表現它的完整性與豐富的內涵,這時的茶道表演就容易顯現出茶人們的茶道功力了。
舉辦以茶席為主的“茶會”,所有茶席加在一起,必須有供應與會者足夠飲茶量的能力,而且“茶湯”都是現場由與會的茶席沖泡或調制而成的高質量“作品”。為達到這項功能,泡茶者的茶道表演就不只是“做個樣子”,而要事前做好每席應泡幾杯,供應“預估來賓數”每人數杯茶量的準備。
上述這種茶會的供茶方式是由來賓親自到各茶席參觀或體驗茶道的展現,同時以該茶席(或茶會)供應,或自備的茶杯素茶飲用。如果是來賓群集會場中間聊天,茶席泡好茶后,由專人端到人群中去奉茶,這是不對的。
如果茶會是偏重欣賞茶湯的“品茗會”(而不是傾向社交的茶會活動),會上的供茶有如音樂會上的歌曲演唱,不但作品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標準,而且是可以賣門票的。泡茶者(也是茶道詮釋者)調制好一杯杯代表他本人風格的茶湯呈現給與會者是茶人們的本職,具有傳道者的責任與喜悅,不能抱怨“我為什么要泡茶給你喝?”,與會者還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欣賞到你的茶,你也可以大大方方拿取應有的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