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古語云:“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他們常常憑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之術(shù),奔走于廟堂之上,游說于諸侯之間,最終演變成了賴以謀生的職業(yè),諸如戰(zhàn)國時的張儀、蘇秦、鄒忌、淳于髡,秦漢時的酈食其、蒯通、陸賈,清朝的紀曉嵐,無一不是以巧舌如簧而稱著于世。
《韓詩外傳》說,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種鋒利的東西:武士的鋒端、文士的筆端、辯士的舌端。東漢哲人王充認為,天下有四種毒物,辯士是其中的劇毒。他說,美酒雖然醇香,但難以多飲;蜂蜜雖然香甜,但不利于消化;勇士善于打仗,但難以相處;美女使人愉悅,但難以生活。這些說法告訴我們,在書籍文字大規(guī)模普及之前,舌端是當(dāng)時的第一上層建筑,是整個社會普遍崇尚、又普遍畏懼的一門絕技。
以舌辨水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廚師,名叫易牙,他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寵臣,同時也是一個著名的小人。他人品不佳,但烹飪技藝堪稱一流,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被廚師們尊為祖師。作為一名廚師,易牙對于味道有著驚人的鑒別力,傳說他能以舌辨水。《呂氏春秋·精諭》載:“淄湎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又《臨淄縣志·人物志》載:“易牙善調(diào)五味,澠淄之水嘗而知之。”淄河與湎河是齊國的兩條河流,即使把這兩河的河水混在一起,讓易牙品嘗,他也能夠辨別出來。
以肉辨毛
前秦皇帝苻堅有個侄子叫苻朗,標準的魏晉名士。喜讀經(jīng)史典籍,手不釋卷,被苻堅譽為“千里駒”。當(dāng)朝宰相謝安有一次宴請苻朗,他吐痰不用唾壺,而是由他的奴婢跪地,以口接唾。傳說他善于識味,能品嘗出生鹽與熟鹽之別。更有甚者,據(jù)說他吃鵝肉能分辨出某塊肉上長的是白毛還是黑毛。“時人咸以為知味”,成語“苻朗皂白”就出于此。
以飯辨薪
晉朝的大音樂家?guī)煏纾詣偭遥W(xué)多聞,正道直行,生而無目,自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他一生擅操琴,知音律,以“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史載“師曠食飯,云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吃過了飯,就能知道這頓飯是用什么柴火燒成的!
以花辨命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鬼谷子,在他的學(xué)生龐涓學(xué)成下山時,他叫龐涓去摘一朵花送給他,龐涓就摘了一朵花拿過來,鬼谷子一看,這花叫“馬兜鈴”,花開十二朵,斷其“遇羊則榮,見馬則瘁,榮盛十二年”,花開十二朵,寓示著龐涓只能享受十二年的榮華富貴,這朵花采自鬼谷,見日而萎,鬼旁加一“委”字為“魏”,是說龐涓和魏國有緣。鬼谷子又告誡他行為要端正,否則,將死于非命。等到孫臏下山,鬼谷子又憑其所摘之瓶中冬菊,斷其殘折,不為完好,但“終當(dāng)威行霜雪,名勒鼎鐘矣”,后來果然一一應(yīng)驗,孫臏遭龐涓陷害,被魏惠王砍掉了雙腳,龐涓也上了孫臏的當(dāng),在馬陵道萬箭穿身,遭到了惡報。
大象無形,至味無味,真正的“辯士”就是那些超越了言語之辯而上升到更高層次細微、精確的命運之辨。
編輯/抱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