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覺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進的。實際上,是我們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個價值尺度來衡量。
中國人無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絕沒有落后和進步的區別,只是西方人從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樹立了獨立的人格原則,我們本要樹立的沒樹立,就是這個差別。
所以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繼承宋明理學、陸王心學、魏晉的思想,我們說制度建設重要,但是制度建設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們一定要在道義上區分是非、善惡。這種區分正在開展,成千上萬的網民在討論當下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時候,都在就是非、善惡展開大量的討論和爭論。而這種是非善惡取得的標準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義,一定不是作為刑事規則的法制,一定是我們內心深處對天道的領會。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既不在圣經里面,也不在原罪以及等待救贖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們的精神家園在哪?中國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西方基督徒做善事是為了跟上帝永遠在一起,這是我們不能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要有罪惡感,而且這個罪是有前提的,是原罪。所以,只有樹立獨立的人格,中國人才有真正的出路。
我們現在不讀經典了,看到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看到市場經濟的邏輯,看到功利主義的話語霸權。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依據來復興國學,建設當代國學?所以我們要談論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國的文史哲,經史子集。你可以說里面有糟粕,其實無非是當初這種思想被用于政治安排和社會實踐的時候出了問題,你也可以說它展開的人生哲學和原則沒錯,它就是一種境界。我們經常說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要去尋找它。
中華民族從先秦時代的偉大智慧和思想發展到當代,這不僅是中國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類的事情,因為西方文明陷入了虛無主義。人類以痛苦為代價才能重新回到真理中去。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養心,不僅是為了避免心理病癥,更是因為我們的心要和天一樣大,然后我們就是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這是王陽明所期待的。儒釋道三者具備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們的自信就在這里,當下的文化自覺是最根本最要緊的事。
(來源:《南方周末》)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