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果寧
地點:醒獅國學院
整理:本刊編輯部
七,是在人生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一個數字。
我們從生而落地,到離開這個世界,每七年便會徹底變化一次。在這七年中,我們的生理完成細胞的輪回和改變,而心靈從心態、成長上完成一個質的飛躍。
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美好,因此,我們提倡心靈健康。而我們所要的心靈健康,正來自這循環往復的七年之變。
人生之初
每一個人在出生之時,都只是靠心靈去感受一切,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在一個孩子的眼中,他的自身、他的心靈便是世界的中心,父母、長輩都是圍繞著自己生活的,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便會發脾氣,用哭鬧來達成自己的愿望。孩子看到花朵,便覺得花朵是為自己而開;看到朝陽,便認為太陽是為自己而升,萬事萬物,皆與自己一體,為自己而存在。
因此,七歲之前,孩子最接近于道的心靈,是最接近于禪的存在。與孩子相比,不懂得生活的人反而是我們。生活不是技術,也不是積累物質財富的倉庫,而是如孩子感受到的那樣,是最真實的、最原始的存在。人生是自有的藝術,擁有了外在財富,還要懂得去享受生活。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人生才會滋潤,他才有可能去熱愛這個世界,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天地萬物。
這個時期,將心靈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定要學習些什么,不妨選擇音樂、詩歌、繪畫等接近自然的藝術。
十五而志于學
孔子云:“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在十四歲之前,孩子的生命能量盡在心靈中。他們與大自然在一起,與天地在一起,與花草樹木、田野、牛羊在一起,心靈得到充分的成長。相對來講,東方人注重智慧,西方人注重頭腦的知識,所以世界五大宗教的領袖、創教者,全部都是東方人。只有心靈發達的圣人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才能認識到道是什么,才能體悟到道。
十四歲到二十一歲,這又是一個人生的階段。“十五致于學”,從十五歲開始,我們便需要武裝孩子的頭腦,反復強調知識,為孩子創造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以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為教育重點,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我們人生中大部分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大多來源于這個時期。同時,這也是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為人處事方式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在這個時期需要教給孩子的兩個最重要的方面,便是自律和奉獻。
希望時代
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之間,我們開始真正面對社會,也開始真正面對自己的人生。
這個階段,人生充滿了野心與欲望。我們會夢想自己成為比爾·蓋茨,夢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夢想名車豪宅。
事實上,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欲望時代,同時,也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希望時代。
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做長輩的不妨就讓他們去經歷風雨,去闖蕩、去奮斗、去拼搏,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要支持他們經受人生的考驗,哪怕經歷的是挫折和失敗,也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磨煉和經驗,對孩子來講,受益終生。
年輕人還需要學會另外幾種人生品德:擁有自信、待人忠誠、做事踏實。
責任與承擔
經歷了欲望與希望的時代,我們的心靈,便會逐漸沉靜下來,經歷了太多的冒險之后,人就會本能地尋求安定、沉穩。于是,我們在這個時期開始重視家庭,重視平穩的事業和人生。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在二十八歲至三十五歲的階段中,我們的人生需要“立”,放棄之前隨時變化的欲望和野心,穩固下來,建立家庭,樹立目標,樹立榜樣,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做一名合格的丈夫或者妻子,學會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或母親。在這個時期,倘若一定要說父母需要教給我們的事情,那便是我們還欠缺的責任感,我們需要明白的只有一件事:負責任地走下去,勇于承擔。
傳承人生之使命
三十五歲至四十二歲,又是人生的一條分割線。時間如白駒過隙,生活靜靜流逝,當我們由“三十而立”跨人“四十不惑”,我們便應該多了一些新的人生感悟。在這個時期中,我們往往開始喜歡探求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如果身為其中的一員,卻對它的傳統文化一無所知的話,那么他的心靈便是不成熟的。在不惑之年,如果沒有文化做根基,那么我們的心靈必然會感覺到空虛無比。孔子之所以認為“四十不惑”,正是因為,作為這一個階段的人,應該開始懂得去了解、研究和傳承民族文化,并以此消除心靈的空虛和人生的困惑,找到心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未完待續)
編輯/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