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南移,氣溫驟降。如能和各位讀者圍坐在精神文化的餐桌旁一起動筷,品嘗各式文化菜肴,當是一件快事。
這最先呈上的,是一道名為“圖書腰封”的菜肴。本來,這道菜的特色是用新鮮名字和“廚師”推薦來招攬讀者,但其大賣后卻一發不可收拾,以至于現在絕大多數新書都要包上一張腰封以示其質量上乘。仔細一看,這五花八門的腰封上不是肉麻吹捧,就是虛假廣告,甚至還有偽造的名人推薦……一本書就這樣被做得又油又膩,無從下口,甚至讓讀者覺得,腰封越漂亮,內容越空洞,越不值得買。即使買了,也多將腰封剝下直接扔進垃圾桶。每本書都要加腰封嗎?腰封又該體現些什么?膩味了的讀者已經給各大出版社提出了問題。
接著呈上的,是一道名為“電影廣告”的菜肴。這就像餐館里的強迫消費,你無法退菜,只能忍氣下咽,以至于吃正餐的好心情都減了大半。我們喜歡看電影,但對片前播放的避孕藥廣告,以及與電影主題無關又粗制濫造的內容并不感冒,有時還得“被”看上近40分鐘,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如要在觀影前保持舒心,目前也只有掐準開映時間沖進去這一辦法了。不過我們仍舊盼望,片方、影院能更多考慮觀眾的感受,畢竟,真要厭煩你的產品了,廣告還有作用嗎?
這第三道,就是藝術品的“鑒定證書”了。這道菜,像極了旅游勝地的特色小吃,信以為正宗而甘愿掏錢,實則上當受騙。近幾年,藝術品收藏熱興起,人們熱衷于拿著搜羅的寶貝到民間機構鑒定,了解價值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弄明白歷史淵源??上Р赜训臐M腔熱情被民間非法鑒定機構生生撲滅,你看這些個花上1000元買下所謂“鑒定證書”的藏友,歷史、文化知識沒學到,倒落了個不是滋味。
這些只是一小部分,在那還未上桌的文化菜肴中,不乏烹制過度、形式累贅者。人們常說希望一饗文化盛宴,但這“盛”字不是指漂浮的泡沫、繁縟的包裝,而是文化所能帶來的提升知識和熏陶情操的本源力量,以及它賦予人們的人文情懷和對文化的敬畏之心。
所以,是回歸文化本身的時候了,爆炒后的文化只能是一道無人問津的冷盤。
編輯/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