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個字在2500年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豐富的內涵。最早出現在夏商周時代,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于地域、文化的意義,政治意味比較小。
“中國”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從黃河到長江,商代政治中心在現在河南的安陽地區;而周王建立西周在陜北杞縣,武王姬發滅商以后建立周王朝,即地理中國。
武漢是楚國中心,四川成都是蜀國中心,東南亞半島當時被稱為南蠻,朝鮮、日本等叫東夷,那個時候還沒有長城,長城這條線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分界線,包括現在蘇聯貝加爾湖地區,這個地區叫貝利,從甘肅天水往西,古代叫蔥嶺,現在叫帕米爾高原。
從商周開始,“中國”這個地方居住聰明睿智人群,不僅有豐富物產同時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大力推廣禮儀文化,師書教育之所用。中國和周邊關系是什么關系?希望四夷向中國學習。
“中國”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北宋有一個學者,寫了一篇文章叫《中國論》,文章不長。
當四夷還在洞穴居住時,中國已經有了建筑;四夷沒有君臣概念,中國已經有禮儀建設;四夷沒有學習的時候,中國已經創造了文字。你穿你的衣服我穿我的衣服,各不相擾,各自為安。
為什么要寫這個文章,因為北宋受到遼金進攻,就到杭州建立南宋,草原文化族群說應該來中國學習,如果不學習就不要擾亂我們。清末譚嗣同講“中國能禮儀,中國治;中國不能禮儀的話,儀禮之。”這句話讓我們從2500年歷史文化延續過程當中知道,中國不是地理概念,不是宗族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我們這個時代,中國成為一個世界負責任大國的時候,我希望在座各位能夠回到2500年歷史背景當中理解“中國”,因為2500年中國所代表跟周邊族群是和平睦鄰的關系。18世紀中葉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和周邊國家關系是和諧的關系。
春秋開始有天下這個概念,漢代確立這個概念,天下是什么概念?以中國為文化中心和化外之民,建立了一定經濟聯系,這個是朝貢制度,這些諸侯國進貢禮品少一點,中央回報大一點,這些化外之民在價值理念認同中國,用現在的概念叫“文化中國”,這樣一個體系叫“天下”。
在某種意義上“天下”這個概念不一定完全被他人所了解,為什么?因為國與國之間是一個利益沖突概念,反過來說2500年歷史告訴世界:“中國”對其他民族國家沒有任何的地域概念,沒有侵略概念,這就是我們中國在歷史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編輯/坦然
專家簡介
王守常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副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席?!秾W人》雜志主編。東方文化叢書中國文化編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