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信念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圓,那么當我們進人四十二歲至四十九歲的階段,人生便進人了下半圈的轉動階段。
四十二歲至四十九歲,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即使我們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我們仍然無法回避生老病死的問題。我們會因老人的去世而感到困惑,自身的身體也已進人衰落的跡象,因出現白發、病痛的困擾而感到不安。因此,我們會產生了解和認識宗教的愿望,開始關注宗教,關注一些心靈上的事物。這個時期,我們需要去尋找一種心靈的撫慰,如果尋找不到,我們會越來越困惑。即使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們也希望繼續尋找下去,這是心靈的渴望,心靈的召喚。
回歸心靈
當人生進入這一階段,我們的生命能量就大不如前。因此,我們也需要重新認識生命,需要再次補充自身的知識。這時的知識不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征服、探索和擁有,而是回歸心靈本身,學習生命能量的再次分配。
因此,在四十九歲到五十六歲的階段,我們需要用有限的生命能量探索生命的奧秘,反思自己到底是誰,認識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別人眼中虛假的自我。我們需要將所剩的生命能量聚集起來,走進我們的內在生命,去探索生命的核心。
放下的姿態
五十六歲到六十三歲,又是一個七年。
把握這個七年,即使之前的身體不夠健康,心靈還未回歸,我們依然可以徹底轉換身心, 重新獲得健康和快樂。
這樣,我們要學會放下世俗的所有羈絆。在這樣的年紀里,我們的兒女已經長大成人,父母多已百年;而自己逐漸老去,我們需要毫不眷戀地放下世間的名譽、地位、財富、情感和所有的物質和享受。
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把一切不屬于它的全部放下,而所有的煩惱,都是放不下的執著。在五十六歲到六十三歲的七年之中,坦然地面對人生,我們的智慧便會增長,我們便會懂得,原來身外的一切,我們統統帶不走。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不定的、變化的,唯有一件事非常確定,從出生那天起便決定了我們有一天會死亡。而我們往往終其一生,去追求那些不確定的,隨時可能失去的東西,卻沒有想過留出一點時間,去揭開死亡的面紗,去看清楚死亡的真相……
正如古人所說:生時學死,死時學生。擁有越多的人,在面對人生最后一關的時候,走的越艱難。因為他放不下自己擁有的一切,得到便擔心失去。如果能夠了解到死亡的背后,存在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那么我們就能放下人生最后一個包袱,超越死亡。
輪回的修煉
《孟子·離婁下》中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家有“返老還童”之說,佛家也講求“心性一塵不染”,六十三歲之后,我們就開始向著圓形的起點前進,有句話叫做“走得越遠,離得越近”,在這之后的歲月中,我們開始回歸到生命的本源。
七十之后的人生,我們便進入了“長養圣胎”的階段。如果我們按照生命的變數,讓生理和心理全部順應生命,那么我們不僅可以得到現世人生中的快樂、健康、幸福、成就,更能認識到我們到底是誰,明白什么是“道”,達到完美的回歸。
編輯/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