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本州島東北部宮城縣以東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
大多數國人對日本所遭受的災難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由于歷史原因,也有異樣的聲音在網絡等媒體流傳,其中不乏因此而幸災樂禍者。
林肯說:“一個民族,如果對其他一個民族全是仇恨或者全是崇拜,那它就注定是一個懦弱的民族”,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卻可以選擇淡卻仇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也曾一度籠罩在唐山大地震的陰霾中,也曾為汶川地震的死難者悲痛不已。
《孟子·公孫丑上》有一段這樣的話:“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指我們的憐憫心、同情心,“怵惕”即恐慌、憂懼。
孟子解釋說,現在有人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里,都會感到驚駭,產生同情、惻隱之心。這不是因為要與孩子的父母攀私交,也不是為了要得到鄰居朋友對我的夸贊,更不是因為不能忍受孩子的哭聲,這是人性善的本心決定的。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之心是義的開端;推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仁、義、禮、智這四者都發端于惻隱之心。
惻隱是一種感情,即對他人痛苦的一種同情,意味著同情、不忍、凄愴與哀痛,惻隱之心是沒有國界的。
無論是唐山、汶川還是日本宮城,都在告訴我們,在災難面前,人類是那么的不堪一擊。當無數的生命在呼喊中被湮沒時,我們的心靈應該是共振的,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面對無數鮮活的生命隕損時,我們可以為他們默默祈禱,祈盼他們早日在廢墟上重植美麗的櫻花。
作者簡介
趙國瑞:本刊記者,筆名獨渚、芥直,喜于研讀國學經典,主張年輕人先涉儒家為宜,修身、礪品,以為人生之基;涉世愈深,可兼修道佛諸家,蓄智、養德,以求兼濟天下,如此,便可功遂身退,自覺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