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分論
在論語中就多次提到“三”,“吾一日三省吾身”“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等等,舉不勝舉。
中國人喜歡“三分”源于算卦,算卦可分為上、中、下簽,上又三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以此類推,總之,人也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這種思想一直沿用到現代,比如毛主席的三大紀律,三大工作作風等等,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于”,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很多人講話也喜歡講三點,因為一點、二點顯得太少,四點、五點顯得太多,只有三點才感覺正好。當然,三點中的每點還可以再細分三小點,人們聽著也不覺得厭煩,如果一上來就說要講九點、十點,大家會有厭煩心理。這也是中庸思想的再現。
“三分法”的思維方式
因此,我認為“三分法”是符合國人心理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分法。我們曾用過“二分法”,即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認為這種分法未免有些太絕對了,它把事物和人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類,好與壞、黑與白、真理與謬論、大與小、高與低……其實這很不科學,因為在好與壞之間還有很好、較好、一般、較壞、很壞等無數的過渡;白與黑之間還有灰、灰白、灰黑等無數過渡色,其它也以此類推。雖然二分法是片面的,但二分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可只要我們搞清其中的道理,我們的思想就會轉變。讓“三分法”成為我們習慣思維的全部,那么我們思考問題就會很全面,處理問題也就少漏洞,人就會變得愈加成熟起來。比如成功與失敗,不要將二者對立,不是成功就是失敗,因為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有很多種狀態,我們能否把失敗也看做是一種成功呢,這樣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光明和希望,人生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了。
編輯/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