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西安唐長安大明宮含光殿遺址出土一塊刻有“含光殿及鞠場等大唐太和辛亥歲乙未月建”字樣的石志,表明馬球場已成為唐代宮殿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球自漢代起就有,到唐朝達到極盛。馬球又分“大打”、“小打”兩類:騎馬擊球叫“大打”,騎驢擊球叫“小打”。球又叫“鞠”,多用熟牛皮為面,內塞柔軟的毛發等物,彩繪其面,球大若拳。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馬球成了這個朝代的時尚。朝野上下,文臣武將、宮女侍衛,莫不為之。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打馬球的高手。李隆基青年時代學業不勤,卻對打馬球非常癡迷。唐玄宗即位后,仍一如既往地愛好馬球,他建造了雍和殿,每月總有三兩次去那里與諸王打球。
唐宣宗李忱也打得一手好球。宣宗每月都與皇室侍從打幾次馬球“以娛圣心”。
唐朝皇帝打馬球不僅僅是為了娛情樂志,而且還把它當成一種政治策略和外交手段。統治者曾下令在軍中推廣馬球運動,于是軍中開始用馬球運動作為訓練手段,來提高騎兵的作戰技能。唐朝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采取了與周邊民族和親共處的外交政策,公元709年,唐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到吐蕃和親。公主臨行前,中宗特地在宮中舉行馬球比賽,同吐蕃隊進行角逐,以示祝賀。
皇帝的熱衷也帶動了群臣的效仿,馬球運動成了大臣們爭權奪利、取悅皇帝的時尚。據傳,李林甫的得寵就與他高超的球技有很大的關系。
馬球運動除在詩詞歌賦中大量出現外,還有不少關于打鞠的繪畫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件,一是唐代大畫家韓干的《寧王調馬打球圖》,還有一件便是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打馬鞠壁畫圖。
洛陽博物館珍藏有一件唐騎馬打球俑。俑騎馬上,左手執鬃,右手俯身做擊球狀;馬身矯健,做嘶鳴狀。此俑把擊球動作表現得栩栩如生,讓人不禁對唐代馬球運動產生超越時空的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