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人,種出了一個超常規的葫蘆,這個葫蘆太大了,既不能打水,用它儲水放在家里也很占地方。于是,這個人就把葫蘆敲碎了。他不曾想過,如果把這個葫蘆綁在腰上,豈不是可以橫渡江河?
還有一個人,有一棵大樹,樹干長滿了木瘤,木匠們都瞧不上它,認為是廢材。他不曾想過,將這棵樹種在空曠的原野上,將是一道風景,而怡然自得地臥于樹下,也是一件樂事。
莊子《逍遙游》中的這些寓言,也能讓人讀出物盡其用的道理。這世界上本沒有廢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世界上欠缺的是善于發現的眼睛,不落窠臼的思維。
在此處是廢物,在彼處可能是良材。人也是如此。物盡其用,人就更應盡其才。南朝梁武帝蕭衍潛心佛學,幾度脫龍袍剃頭發去同泰寺做和尚,結果在侯景之亂中被活活餓死。
南唐李后主寫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千古佳句,他是一位不錯的詞人,結果國家滅亡,他也被毒死。
宋徽宗趙佶喜歡揮毫潑墨,獨創出瘦金體,也留下了《池塘晚秋》這樣的傳世畫作,結果當了俘虜,客死異鄉。
明熹宗朱由校酷愛做木匠活,整天醉心于蓋房子、刷油漆,但坐在龍椅上掄錛弄斧,結果是將江山社稷也掄走了。
如果他們不是被命運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么,中國文化藝術的天空中,一定會多幾顆璀璨的星星。可見,權力和位置不得其人,不僅誤國,而且禍身。
在現代社會,一個成熟的機構或單位,離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照常運轉。但是,如果一個人處在一個不合適的環境或崗位上,在按部就班、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很可能泯滅了才能和智慧。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上說,這,才是更可怕的。
一個人,在這個崗位可能平凡無華,到另一個領域卻可能熠熠生輝。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畢業時聽從家人的安排,去了一家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在單位里,她永遠是中間分子,不冒尖也不墊底。后來她終于逃離了這份雖然薪酬豐厚但無法激發她興趣的工作,應聘去了一家雜志社,做策劃、選題、約稿,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周身的能量得到迸發,很快就成了該雜志社的金牌編輯。
在其位,方能謀其政。如果現在的環境不適合自己,那么,勇敢地離開它;如果現在的工作不適合自己,那么,勇敢地拋棄它。良禽擇木而棲。人生短暫,更應看清自己的才能在哪個領域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