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南美古文明走來,魅力四射,使人興奮,卻又充滿欺騙,暗藏殺機;她被愛過、恨過、禁過,卻仍有著過人的魅惑……”
雖然煙草進入中國才四百來年時間,卻迅速在中國攻城掠地,風行開來。煙草的進入,不僅改變了部分中國人的習俗,更深刻地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理念。在此之前,中國農民的勞作,僅為滿足衣食之需。而明清時期從美洲傳入的近30種作物中,也唯有煙草,是純粹為滿足人的嗜好而生產的。
僅僅四百年,這種外來植物就將中國催化為世界最大的煙草種植國和消費國。當然,這個魅惑之物在農耕文明中的生長與蔓延,也充滿了曲折與沖突。
飄自美洲
至少在公元432年,人類開始吸煙,其直接證據是現墨西哥恰帕思州帕倫克一座廟宇的浮雕上,展現了瑪雅人在舉行祭祀典禮時以管吹煙和部落頭領吸煙的場景。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印第安人居住過的洞穴中,考古學家也發現遺留的煙斗和煙斗中吸剩的煙絲,這些遺物的年代為公元650年左右。此時的煙草,僅為印第安人獨享,直到哥倫布將它帶給全人類。
1492年,哥倫布率領的船隊在巴哈馬群島登陸,他們看見許多當地土著嘴含一團燃燒的植物葉子,一口一口地噴著煙霧。一個叫德·吉雷茲的船員好奇地嘗了一下,成為歐洲第一個確定的吸煙者。
1558年,從美洲返航的水手將煙草種子帶回葡萄牙,次年傳入西班牙。第三年,法國駐葡萄牙使節Jean Nicot將煙草種子帶回法國,法國女王就稱煙草為Nicot,煙草的植物屬名Nicotiana以及致癮性物質“尼古丁”因此得名。煙草寬大的葉片,迅速搖曳在歐洲大陸的各個角落,并繼續飄洋過海,被殖民者傳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株煙草何時在中國出現,已無法考證。關于煙草最早的歷史資料,散見于明末清初的一些著作中。
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姚旅著《露書》有一段關于煙草進入中國的記載:“呂宋國(菲律賓)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
明代名醫張介賓所著《景岳全書》中說:“此物(煙草)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歷(1573-1620)時始出于閩廣之間,自后吳楚間皆有種植之矣……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
農史學者大多認為,福建漳州、泉州可能是中國最早引種煙草的地方,時間約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萬歷年間,從菲律賓呂宋島傳入。此外還有兩條傳播途徑,一是自南洋或越南傳入廣東,另一條是自日本、朝鮮傳到遼寧。
煙草登陸中國后,通過福建、廣州、遼寧三個中心向外傳播,并隨軍隊的調動以大跨度、跳躍式的方式傳播,被官兵跨越數省由閩廣直接傳至云南和“九邊”(遼東、薊州、大同、太原、綏德、甘肅、固源、寧夏、宣府等明代北部邊塞的九個軍事要鎮)。與此同時,吸煙很快成為“時尚”。明末楊士聰《寒夜叢談》說:“余兒時見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后,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
從各地的方志資料看,至遲到18世紀20年代,僅僅100年左右的時間,煙草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和吸食。一種外來的嗜好品,饑不可食,寒不可御,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得到國人的青睞呢?
“煙草,火味,辛溫,有毒,治風寒濕痹,滯氣停疾,利頭目,去百病。解山嵐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這段話出自明末醫生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當時許多醫書、方志都記載煙草能“辟瘴”“祛寒”,可治婦女胞寒、月經不調、毒蛇咬傷、關節疼痛,可免疫,幾乎有“療百疾”之效。直到今天,在鄂西山區等地,小孩生病,依然有煮飲煙草的偏方。
與番薯、玉米不同,嬌貴的煙草,在種植過程中需要人工呵護到每一株,其價格自然很高,加之它傳奇般的藥效,一傳入中國就被作為待客之上品。“酒食可缺也,而煙絕對不可缺,賓主酬酢,先以此物為敬。”
商人對這一新商品表現出足夠的敏感,明朝北方邊貿“匹馬易煙一斤”,即為他們早期淘的第一桶金。煙葉流通范圍擴大,刺激了煙草種植業發展,而煙草產量增加,又為煙草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條件。
吸與禁
煙草傳入之初,其藥效被夸大,而過量吸食則會生病。明末崇禎時《恩平縣志》記載說,“煙葉,夷人以御風濕,徒取一時爽快,然久服面目俱黃,肺枯聲干,未有不殞身者。”清初《物理小識》里提到,“淡把姑……然服久則肺焦,諸藥多不效,其癥為吐黃水而死。”
幾乎在煙癮盛行之始,吸煙與禁煙的對抗便開始了。在幾次禁煙風潮中,有人甚至付出了官位或性命代價。
1639年,明崇禎帝傳諭禁煙,“犯者論死”。次年,有個舉人赴京趕考,潛出城買煙,第二天就被處死。一種說法是,崇禎帝之所以如此,是他覺得“煙”與“燕”諧音,吃“煙”即意味著燕京的陷落和滅亡。
然而,雖然犯者處死,但民間依然普遍存在“私種”、“潛鬻”和“偷吸”。不久,薊遼總督洪承疇以“遼東戍卒,嗜此若命”為由,奏請開禁。此次禁煙令僅僅維系三年,就不得不撤銷,并允許民間種植和商人販運。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掀起了第二次禁煙風潮,對煙草的種植、吸食、貿易乃至制作煙具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下令“大禁之”。告示頒布三個月內,刑部審理“煙案”多達60余起,處以游街示眾、鞭撻、貫耳和罰款者多達百人,此外還有眾多的地方官員被牽連而受罰。但是,諸多的文武大臣依然吞云吐霧。禁令只禁“小民”,不禁官吏,“禁下不禁上”,沒過幾年就失效了,皇太極不得不在1641年開禁。
到了1718年,康熙帝再次下旨,禁止軍民和官吏吸煙。但吸煙之風已經在社會上形成了習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依然照吸不誤。
毋庸置疑,吸煙對健康的危害,是禁煙的原因之一,而禁煙行為背后更深刻的動機,其實是煙草與本土文化的沖突。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民以食為天”,對其他“本末倒置”的經濟作物是排斥的。與同樣出身美洲的甘薯和玉米不同,煙草侵占良田,消耗勞力、肥料和資金,影響糧食生產,反對者頗有不滿。比如皇太極,他禁煙的理由,就是認為煙草比五谷雜糧“耗財貨”。
另外,煙草是一種昂貴的嗜好品,吸煙耗費錢財,這和勤儉節約的傳統思想有很大的矛盾。蔡家琬在《煙譜》里記載明代流行的一條民諺:“一日吃煙錢,多似一日吃飯錢。”因此,有人上書乾隆皇帝請求禁煙說:“民所習而察者,奪農家上腴之田,耗衣食急需之資,未有如煙也。”
雖然禁煙多次,但都收效不大,政府的態度越來越曖昧。1736年,大學士方苞奏請禁煙,乾隆認為如果全面禁煙,則“偷種者多,犯法者眾”,處理起來必有困難,沒有批準,只是限定在城堡內間隙和近城菜圃中栽種煙草。
而到了嘉慶年間,原來的禁令幾乎完全被拋棄了。江蘇監生周斫奏請將種煙地改為種五谷,非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反而被革職遣送回鄉。
禁煙,則煙價倍增,煙商更加活躍,每禁一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煙草的發展。至康熙年間,民間種植煙草非常普遍,特別是福建、廣東等地盛產煙草。
18世紀以后,中國煙制品逐漸增多,制煙已趨向手工工業生產,而煙草的販運形成了一批貿易中心,同時也繁榮了煙草文化。文人名士和達官貴紳認為吸煙是一種雅好和時尚,以煙草為題吟詩做畫,著力渲染吸煙的情趣。清朝女詩人朱中湄在《美人啖煙圖》中描繪出一個十分動人的情節:“惜惜佳人粉黛勻,輕羅窄袖曉妝新。隨風暗度悲笳曲,馥馥輕煙漫點唇。”
到了晚清,朝廷上下,吸煙蔚然成風,就連不少太監也開始吸煙。貴族與親戚朋友相見,互敬旱煙,相當講究煙袋煙嘴的品味。慈禧太后既嗜好鼻煙,又吸水、旱煙。而1900年8月15日,光緒帝被八國聯軍趕出紫禁城時,依然“手攜一赤金水煙袋”。
中外之爭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美商老晉隆洋行來中國推銷卷煙。而在此之前,中國的煙草,因制作方法都是曬制或晾制,故統稱曬晾煙。習慣吸水煙或者旱煙的中國煙民,起初對這種用“白紙包卷煙絲的細長棍兒”并無興趣。剛開始幾乎沒有什么銷路,英美兩家煙草公司聯合采用白送的方法,漸漸地讓人上了癮,終于有一天改為一包大英牌香煙賣三個銅板。這時,上癮者不想買也得買,“哈德門”、“二炮臺”、“老刀牌”(又稱“強盜牌”)等多個品種的香煙在上海暢銷,繼而流傳到各地,而專門用來生產卷煙的烤煙,也被引入中國種植。
其后,美國煙草公司先后在港、滬辦過一些小廠,就地卷制,于是吸卷煙的習慣逐漸在中國養成。1902年,國際煙草托拉斯——英美煙草公司在上海等地建立煙廠,并在上百個城市中設立推銷網點,形成了一個壟斷中國卷煙工業原料和銷售市場的龐大機構。
而此時,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紛紛高唱“創辦洋務”和“實業救國”。廣東南海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喊出了“中國人請吸中國煙”的口號,于1905年在香港創立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初開業頗不景氣,受英美煙草公司的排擠和打擊,公司資本虧蝕殆盡,3年后即歇業。后來,簡照南兄弟得到其叔父簡明石的支援,于1909年重新復業。
為了與英美煙草公司抗衡,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與北洋煙草公司攜手一致對外,1911年開始轉虧為盈,獲利頗豐,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廣州等全國各大城市及南洋群島一帶遍設分支機構。1918年至1919年間,公司兩次大改組,向社會招募股份,擴大資本額為1500萬元港幣,成為中國最大的煙草企業。
愛國始終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口號,1920年,公司生產“愛國”牌香煙,煙標上赫然印著:中國人,中國金錢,中國實業,中國利權,愛國諸君請吸香醇精美之愛國香煙!
然而,從1927年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開始走下坡路,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已奄奄一息,此后一直在夾縫中勉強維持生產,1949年,公司結束了大陸的經營。有學者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之所以沒落,除了通貨膨脹、設備殘舊、無力與外商抗衡等原因之外,國民政府對煙草的重稅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從清末開始,煙草稅收在政府財政收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抗戰開始后財政緊張,1942起國民黨政府實行煙草專賣,頒布的《戰時煙類專賣暫行條例》是中國第一部正煙類專賣正式法規。
與此同時,中國煙民日益壯大。至2007年4月29日,中國衛生部首次發布的《2007中國控制吸煙報告》中稱,中國有煙民3.5億、“被動”煙民5.4億,幾乎有9億人每天要與香煙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