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全方位的史書。內容之豐富,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太史公,我們后人不會知道在漢以前的朝代中有過那么多行俠仗義的英雄,而這些英雄的名字叫游俠。
與后來的武俠小說不同,太史公所涉及的游俠主要是布衣之俠,并且并不以描寫他們的武功有多高、勢力有多大為著眼點,而是主要突出和贊揚他們的俠義精神。
在先秦時期,古人的思想解放可謂是有著一個極好的外部環境,那個時侯“百家爭鳴”,對于一心向學的有志之士來說,真是趕上了好年頭了。那時學術和思想的產生和傳播,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辦學講授學術的大家多矣,學人不入于儒家,則入于道家,不入于墨子,則入于荀子,學嚴刑峻法的人去學韓非,一心想著交通王侯的人則去效法蘇秦。對于讀書有文化的人來說是這樣,而對于受苦受窮的弱勢群體來說,讀圣賢書遙不可及,他們只能從周圍可望可求的勢力中尋求一定的幫助和庇護。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中,游俠的產生也許是有著強大的社會需求的。太史公說,遇到急難之事是任何人也免不了的。虞舜曾被困于井底,商朝的宰相伊尹不順時背過鼎俎,管仲遭到過囚禁,而秦國的大夫百里奚時運不濟時也曾喂過黃牛,就連圣人孔子也曾不幸在周游列國時被困,在陳國和蔡國時餓得“面有菜色”,還險些送了性命。一般中下層民眾就更有數不清、說不盡的急難之事了。而這時侯,游俠成了許多人唯一的依靠。
這些游俠是如何幫助弱勢族群的呢?太史公在序言中沒有明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游俠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辦法。太史公說,他們的諸多做法是有所變通的,往往不符合當時的有關政令。但是這也正應驗了“盜亦有道”的說法。
這些游俠是非常講信用的,太史公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辦事一定給人以結果,答應人家的事一定會傾全力來兌現。為了讓危難的人獲得重生,讓施暴的人受到懲治,他們就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辭!更可貴的是,他們有著極高的操守,從來不向人夸耀自己的本領,也不以恩人的身份自居。
《史記》的了不起是因為它內容的博大,太史公的了不起是因為他胸襟的遠大!自《史記》始,游俠入了史書正傳。也許在太史公的心目中,對于民眾有益的人和事,歷史就不應該忽視他們,在歷史上就應該有他們應有的尊嚴和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