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60壽誕的萬壽恩科,殿試結束后,主考官照例將前十名考生的試卷上呈皇帝,等待欽點狀元。評卷大臣們一致推秦大士為一甲一名,但最終結果還得由皇帝親自定奪。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聰明好學,10歲便能寫詩作文,23歲考中舉人,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的確是才華橫溢。
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當即折服,論真才實學,新科狀元非此人莫屬。但是,當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貫時,不由得猶豫起來,他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南宋大奸臣秦檜。乾隆心想,兩人的籍貫相同、姓氏相同,這個秦大士會不會是秦檜的后代呢?萬一是就麻煩了,奸臣的后代怎么能當狀元呢?傳出去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乾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越想越覺得此事非同小可,必須查個水落石出,于是立即召見秦大士。見到秦大士后,乾隆開門見山地問:“你是不是秦檜的后代?”秦大士滿心歡喜而來,萬沒料到,皇上竟會有此一問——世上真有這么巧的事,他確實是秦檜的后代!
事關重大,秦大士趴在地上,頓時汗如雨下,不知該如何作答。他面臨著兩難選擇:要么如實相告,前程肯定完了;如果矢口否認,就賣掉了祖宗,這是不孝,而且犯了欺君大罪,這是不忠,弄不好腦袋要搬家。無論哪種選擇,都是死路,秦大士思索片刻,索性壯起膽子高聲說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愧是大才子,機智過人,此言一出,便流傳后世。在當時的情境下,這短短的七個字,含義實在太豐富了。首先,他對皇帝的疑問不置可否,等于默認了是秦檜的后代,但又不明說,給雙方都留下一條退路;第二層意思更妙,“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宋朝那樣的昏君才會讓奸臣當道,而大清朝現在有您這樣的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出現奸臣呢?
秦大士繞開了皇帝的問題,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又順帶拍了皇帝的馬屁,不露聲色,恰到好處。乾隆何等聰明,哪會聽不出弦外之音,更加欣賞他的過人才智,當即龍顏大悅,欣然點秦大士為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秦大士雖然過了皇帝這關,但要想過天下百姓這關,就沒那么容易了。秦檜的名聲實在太臭,尤其是在民間,被說書的、唱戲的添油加醋之后,人們更是恨之入骨。
大奸臣的后代不僅做了官,還當了狀元,以當時的道德標準來看,人們在感情上的確很難接受,總會不由自主地把他與秦檜聯系起來。他特殊的出身,甚至成為同僚們的笑料。
秦大士面臨著巨大的信譽危機,無形中被貼上了奸臣的標簽,雖然對他來說有點兒冤,但又很無奈。歷史無法改變,祖先留下的污點,他永遠無法抹掉。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秦大士高中狀元后,高調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岳飛。在岳飛墓前,看到秦檜夫婦的塑像被反綁雙手,長跪于此,秦大士沉思良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人自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情真意切,立場鮮明。此聯傳出,人們頓時對秦大士刮目相看,無不肅然起敬,終于相信,秦檜的后代跟秦檜的確不一樣。
自秦檜之后,秦家后代陷入了數百年的信譽危機,終于被秦大士成功化解。對于祖先犯下的錯誤,他沒有刻意隱瞞,更沒有百般抵賴、護短,而是勇于擔當,牢記教訓,時刻警醒。他說到了,也做到了。秦大士一生為官清廉,造福百姓,至今傳為佳話。歷史也好,戲說也罷,有一個道理總是顛撲不破的——唯有真誠才能獲得信任。■
《范進中舉》誤讀了科舉制度... ..
侯 會
一提科舉制,人們馬上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進。這位屢試不中的窮書生一得知自己成了舉人老爺,竟高興得發了瘋,在集市上飛跑,拍著手叫:“咦,好了,我中了!”一腳踹在泥水里,鞋也跑掉了一只……于是語文老師往往在課堂上分析:你們看,科舉制把人的靈魂扭曲成什么樣子?范進就是科舉的犧牲品啊!但事實證明,科舉在范進身上明白無誤地體現了它的公平、公正。
作為一介平民,范進始終掙扎在饑餓線上,無力用金錢為自己鋪路,也沒有任何有勢力的“后門”為他撐腰。在范進的生活圈子里,沒有人能提攜他、引薦他,為他叩響富貴之門。這么個無錢無勢的平民文士,幾乎完全憑借個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登上權力之階,這正體現了科舉的公平性。
科舉制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為統治階級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質的政權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貴族對權力的世襲壟斷,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權力,極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識分子投身政治的積極性。就連歐美國家,也對中國科舉制產生了極大興趣。據考證,19世紀英法等國實行的文官法,便是照搬中國的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