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樂山好水,自古皆然。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就連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提出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歷史宏論。
《論語》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仔細想想,這話所蘊甚豐。東坡詩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唐人常建詩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說的都是山和水的風情靈性,與智者、仁者幾有相通。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現實中人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大多把其說成是當事人喜愛山水的一種心境。但是,為什么樂水者必是智者,為什么樂山者必是仁者,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為樂?怎樣才能正確解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樂以成德,文以載道。中國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以“人”為核心,重人文、重人倫的文化特點,主張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發現,高山大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核心有著相似和相近的質地。
對于“智者樂水”,劉向《說苑·雜言》曾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是知之所以樂也。”
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水至清則無魚。水是千古情懷的聚集地,江河湖泊溪流深潭,無不進發著天地清濁及人的七情六欲。水太閃爍,人們摹仿不出它皺而無痕的形體。智者大多會在水邊,涉水而行,望水而思,讓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機敏。
對于“仁者樂山”,清代畫家石濤曾說,“山之得體也,以位;山之薦靈也,以神;山之變幻也,以化;山之蒙養也,以仁;山之縱橫也,以動;山之潛伏也,以靜;山之拱揖也,以禮;山之紆徐也,以和;山之環聚也,以謹;山之虛靈也,以智;山之純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厲也,以險:山之逼漢也,以高;山之渾厚也,以洪;山之淺近也,以小……夫水,汪洋廣澤也,以德;卑下循禮也,以義;潮汐不息也,以道;決行激躍也,以勇;瀠洄平一也,以法;盈遠通達也,以察;沁泓鮮潔也,以善;折旋朝東也,以志?!?/p>
山,尤其是享譽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可以說是山中的偉丈夫。它的每一塊巖石都銘刻著歲月的滄桑與世故,正如仁者額頭上的道道皺紋,是歲月和風雨的極好見證;登上峰頂,自然的回歸,使人頓時忘卻了身后的紅塵俗事,感受著造物主的偉大與自我的渺小,有了對生命意義的全新理解,有了拋卻名利的自然之心。而這正是山的仁愛,它似乎在你不經意間時時處處告訴你做人的道理。那種厚重與耐心,感化著每一位登山者,使你頓時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之心,有了“得意不忘形,失慧不失態”的終身教誨。山有脊梁。人有人格。
劉禹錫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和人的交融,使山更富有一種超然的靈性,多了幾分神秘之感。而人也從山的靈性和奇峰獨矗之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諦,有了“仙”的構架、“道”的靈悟。正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言,既不在山,亦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間的超脫與悠閑。有道是,“彼山還比此山高”,這似乎在告訴人們,在人生之中,想出人頭地、卓爾不群,當然要胸懷遠大的目標,如山的穩重、厚實一般,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執著而恒定,不為面前的困難所折腰,正如仁愛之人,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
勇是智和仁的結果。像山一樣堅忍不拔,像水一樣勇往直前,這就是一個崇高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長壽的人。這也許就是樂山者必仁的原因吧!問渠哪有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沒有像山那樣固定、執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難于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
總之,山有厚重,水無常勢。山和水構成了大自然中兩種風格迥異的形態。山有其高、深、博、大:水有其靈、動、柔、變。一個志存高遠,一個隨波逐流。山以執著挺拔表現力度,水以暢達柔順顯示智慧。山的哲學蘊藏著正直,水的哲學貫穿著機智。山的邏輯意味著青云直上,水的軌道體現著迂回滲透。簡潔是山的風格,它拔地而起,直視蒼穹:豐富是水的個性,它漫地而游,瀟灑從容。山是有記憶的,經年累月,歷經蒼桑,成就偉岸氣質;水則靈柔乖巧,化解萬物,有容乃大,因此暢流不息。山是靜止的書,它書寫了青松氣質、磐石風格,能夠打磨你的剛毅和傲骨:水是流動的書,它記載了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可以培養你的靈活和敏銳。讀山,你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讀水,你會悟出什么是稍縱即逝。
“樂水”者,大體在于喜動態,好開闔,或有方塘一鑒、天光云影,或有非常規之思維,這也許正是“智”者之特點。山氣韻神閑,安豢如素,厚德載物,“樂山”者,大體是喜穩健平和,秀外麓中,神氣若定,“每臨大事有靜氣”,這也許,正是“仁”者之特點。西漢的張子房為“智”者,而蕭何則為“仁”者。《三國演義》中,周瑜為“智”者,魯肅則為“仁”者,各有異人光彩。
“文章是案間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清人張潮的這個名句經常浮現腦際,同時不由自主會產生出去走走的沖動。身處自然,閱讀山水,常常使得內心異常平靜。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性情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