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習慣說看文章、讀文章,但有的人是用鼻子嗅文章,中國特色的文字獄就是他們嗅出來的。明清不說,我們看唐宋的兩個例子。
劉禹錫因為王叔文事件被貶為朗州司馬,一呆就是十年,后來幸得召還,回到闊別已久的長安。正是初春時節,他去玄都觀賞桃花,人逢喜事精神爽,不由詩興大發,寫了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的詩,詩中說:“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有那么一些嗅覺發達的人,就說他的詩“語涉譏刺”,剛回京城一個月的劉禹錫,又被貶到外地做官去了,這一去又是十多年。后來換了皇上,因宰相裴度的關照,劉禹錫被召還京師,任主客郎中,二度去玄都觀賞桃花,做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絕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此詩一發表,又有些人說他“薄行”,這主客郎中沒當幾天,就轉任禮部郎中,隨著裴度被罷相,他又卷鋪蓋到外地任職去了。
還有就是蘇軾。蘇軾是宰相之才,他在王安石和司馬光當政時皆不獲重用。被貶湖州知州的時候,他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總共不到三百字,說自己被貶罪有應得,感謝皇恩浩蕩,給了他很好的安置,決心上廣朝廷之仁,下慰百姓之望。這樣一篇文章能有什么過錯呢?有些人愣是從中嗅出味道,說他誹謗朝廷,譏嘲時政,說這篇小文在社會上爭相傳誦,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他們還舉了幾首詩作為旁證,其中一首是《山村》:“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痹姷谋疽馐钦f年輕的農民拿著國家發的青苗錢進城打工,很快就把身上帶的錢花光了,什么本事也沒學到,卻學會了城里人說話的腔調。這些人就說蘇軾沒有一點同情心,反對救濟貧民,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這點詩文,蘇軾被逮到東京汴梁,關進御史臺(即烏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們稱御史臺為烏臺。)受審,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他在獄中呆了一百多天,其間仁宗皇后病死。臨死前,她對皇帝說:“蘇東坡因寫詩而獲罪,這全是小人陷害他,他們在他的政績上挑不出毛病,就想曲解他的詩來定罪……你可不能冤枉無辜,天神會動怒的?!本驮谶@一年的歲末,蘇東坡獲赦,發配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
在蘇軾這個例子中,仁宗皇后僅憑常識就斷定蘇軾是被冤枉的,說明文字獄的制造者絕非高明的文學評論家,與其說他們對文字敏感,倒不如說是對政治敏感。他們的鼻子先嗅出政治的風向,然后到政敵的文字中亂嗅一通,尋一點蛛絲馬跡就把它放大一百倍或者干脆無中生有,編造構陷,總之,是按照政治斗爭的原則,獲取投機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