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興城,是一座并不起眼的海濱小城,但是在很多喜歡歷史的人眼中,在興城小小的四方街上,蘊涵著一段波濤洶涌的大歷史。這段歷史早已經被塵封在了歲月的記憶中,但是只要來到了興城,你就會發現,它在這座城市里,如今依舊是鮮活的。
在中國現今保存比較好的幾座古城中,麗江古城以它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來自各方的游客:鳳凰古城則因為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意境而引人遐想;西安古城則因為它豐富的歷史底蘊聞名于世,唯有寧遠古城,也就是今天的遼寧興城,是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而被歷史所牢記,這個人,就是明朝的著名軍事家袁崇煥。
今天的遼寧興城,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前去旅游,這些來到興城的人,大都是沖著它的另一個名字——寧遠古城來的。僅從自然景觀的角度來看,這座古城沒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景致,它不過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池,占地面積很小,城墻高八米,寬六米,周長三千多米。城墻四面各有城門一座,并建有箭樓,城墻四角高筑炮臺。城中央有鐘鼓樓,東西南北貫穿四條大街,是一座典型的防衛性古城。雖經歲月的考驗但是城樓和城墻保留得比較完好。在古城的中央鼓樓,如今是一座蠟像館,里面塑造的人物都和袁崇煥有關。如果這座古城里缺少了袁崇煥,興城也不過是一座平凡的海濱小城。
寧遠古城中所有有價值的歷史遺跡都和袁崇煥有關。在古城的城樓上,四角都有袁崇煥所架設的紅夷大炮,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大軍,就在紅夷大炮的攻擊下吃盡了苦頭。古城中還有罕見的巨型牛皮戰鼓,城中也聳立著袁崇煥的雕像。說起這座古城和袁崇煥的關系,還得從五百多年前說起。
興城古稱寧遠,它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隆慶二年(1568年),這座小城曾經在自然災害中損毀,天啟三年(1623年)修復重建,當時主持修復、重建寧遠城的便是時任明朝兵部主事的袁崇煥。此時,曾經無比強大的明王朝已經像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朱元璋親手締造的王朝已經腐朽不堪了,而在明朝的東北方,努爾哈赤領導的后金卻日漸強大,后金軍隊開始對明朝的土地虎視眈眈,屢屢進犯明朝邊境成了經常發生的事情。面對后金的侵犯意圖,明朝的大臣開始重視對邊境的防衛,袁崇煥將目光投向了寧遠。
說起袁祟煥和寧遠古城的故事,首先要談到另一個關鍵的人物,他就是明末著名的大臣孫承宗。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孫承宗到山海關“視事”,調整指揮系統,選派將領,那個時候,袁崇煥只是他手下一個小小的軍官。孫承宗一到任,就將山海關的防務部署得井井有條,與此同時,他重用了一批年輕的將領,其中就包括袁崇煥。因為孫承宗的賞識,袁崇煥才有機會和寧遠城有一段故事。面對后金咄咄逼人的勢頭,孫承宗提出了一個山海關外以寧遠為重點的防御戰略。主要是將山海關外沿線的各個城市連為一體,派駐軍隊,層層設防。因此,山海關到寧遠大約二百里的地方,所有的鎮堡都被收為內鎮,孫承宗采納了袁崇煥的建議,修建了一條把山海關——寧遠聯結成一體的關寧防線。在諸多將領中,袁崇煥是最先發現寧遠城的軍事價值的。寧遠位于山海關外二百里的遼西走廊中部,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這座小小的城鎮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它扼守遼西走廊咽喉之地,三面環山,東臨大海。軍事家認為它“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里之間,屹為形勝”。從地形上來講,寧遠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沖,扼邊關鎖鑰。城外山海之間有一條通道,向北可以通到沈陽,向南可以到達山海關。它的東邊有一座山,名叫首山,是因為它的形狀似“人首”而得名。首山與螺峰山相對,兩山之間僅有百米寬的通道,除此之外,在寧遠城外的海中還有一座覺華島(即今天的菊花島),覺華島可以作為一個屯軍和儲藏糧草的基地。
在與后金的軍事對抗中,寧遠城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它的作用在早期并沒有引起重視,這是因為明朝的軍事家們都把廣寧當做是明朝遼西的軍事重點。明朝后期,在后金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下,明朝失去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要塞。當廣寧失守后,山海關成為明朝阻擋后金大翠的一道重要關卡,寧遠城的戰略地位也由此顯現了出來。在孫承宗的重視下,袁崇煥開始采取各項措施來構建寧遠——山海關的軍事防線。他首先開始修筑城堡,沿線駐扎軍隊,墾荒屯田,加強貨物貿易。中前所兵民已近五千人,前屯軍民有六萬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萬余人。寧遠兵民達五萬余人。在袁崇煥的努力下,寧遠——山海關沿線總計恢復了五城十三堡,開墾良田超過五千多頃,兵民的數量超過了十萬人。在袁崇煥率領軍民修筑經營之前,寧遠城還是一個不起眼的荒野小鎮,史書上描述這個地方曾經是“城中郭外,一望丘墟”,荒涼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在袁崇煥的努力之下,這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了“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明朝也開始加大了寧遠——山海關防線的兵力,先后調集了各地軍兵駐扎山海關,到天啟五年(1625年),駐守山海關的軍隊人數就達到了十一萬七千余人,馬五萬九千五百匹。整個寧遠——山海關防線得以初步形成。在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的努力下,盡管后金的軍事力量逐漸增強,但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率領的后金軍隊,始終沒能突破寧遠——山海關防線。在近二十年的時間內,因為這道防線的存在,遼西走廊的局勢得到了穩定,其中袁崇煥功不可沒。
與后金的日益強大相比,明朝內部統治曰漸腐朽。在朝廷內部,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努爾哈赤率領的后金軍隊開始與明朝爭奪遼西軍事要地的戰爭,袁崇煥和小小的寧遠城,很快就被推到了戰爭的最前沿。
袁崇煥率領軍民修建寧遠城完工不久,后金就發動了對寧遠城的進攻。當時的遼東經略高第推行消極的抵抗政策,他上任之后,因為畏懼后金的攻勢,竟然下令撤走錦州、右屯、大凌河、寧前諸城的守軍,將器械、槍炮、彈藥、糧草移到關內,放棄關外大片土地。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是遼東明軍的前線要塞,高第的倉惶撤防,使袁崇煥和孫承宗修筑的城堡一夜之間失去了作用,他還命令戍守的兵卒撤退,墾荒的人民重遷,使得明朝辛辛苦苦營建的二百里防區全部丟失。
一些官員對高第的盲目撤退不滿,紛紛上書抗爭。當時袁崇煥只是一個“寧前道”的小官,他的身后沒有任何支持力量,但是也依然上書言道:“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就是說堅決防守,邊守邊進,已失土地必能恢復。表達了自己誓死守衛邊疆的決心。但是這些官員的上書依然不能改變局勢,在山海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不利形勢下,袁崇煥只得率領一萬余名官兵孤守寧遠城,抵御后金軍的進犯。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后金大軍,號稱二十萬,進攻寧遠城。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在占領廣寧后,將后金的國都由遼陽遷到了沈陽。努爾哈赤遷都的舉動表明,后金進一步鞏固了對遼沈地區的統治,同時還將對明朝的疆土采取更大的行動。但是遷都之后的后金卻遲遲沒有行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承宗、袁崇煥的防務工作做得實在是無懈可擊,就連努爾哈赤也不敢輕舉妄動。隨著孫承宗的去職,頂替他上任的高第不懂軍事,這一切正是努爾哈赤所希望的。
當努爾哈赤率領的后金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袁崇煥守衛的寧遠城已是一座孤城。后金進攻寧遠的消息傳到明王朝時,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竟無一人拿出對策來,當時的局面是“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在高第的命令下,明廷沒有發一兵一卒增援袁崇煥,史書記載“關門援兵,并無一至”。當時留給袁崇煥的形勢是后無援軍,前臨強敵。后金的八旗軍接連攻克了明朝的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等八座城堡。原駐守軍接到高第的命令,都早已撤到關內,后金兵如入無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寧遠。面對后金的強大攻勢,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的士兵數量是后金軍隊的六分之一。但是在他的領導下,全城軍民都決心和后金決一死戰,誓與城池共存亡。袁崇煥采納諸將的建議,制訂了“孤守、死守、固守”的守城策略。袁崇煥本人則“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成請效死”。在他的激勵下,全城的軍民都決心死守,他們分批部署,袁崇煥則坐鎮于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固守。
在寧遠城樓上,袁崇煥早就布置好了紅夷大炮,這是一種威力強大的西洋大炮,它的特點是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在整個寧遠城樓上,一共布置了十一門紅夷大炮,這十一門大炮成為袁崇煥退敵最有力的武器。除此之外,袁祟煥還吸取了以前戰斗中的教訓,嚴防奸細,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袁崇煥在緊張而有序地保衛寧遠,努爾哈赤的鐵騎則在一刻不停地奔向寧遠城,大戰一觸即發。
自信攻占寧遠會勢如破竹的努爾哈赤萬萬沒有想到,后金軍隊在嚴寒中攻城多日,直到城樓下堆滿了后金士兵的尸體,卻依然沒有攻破這座袁崇煥負責鎮守的小小城池。不僅如此,努爾哈赤還在攻城的過程中身負重傷,不得不放棄了進攻。袁崇煥在這場寧遠大捷中名聲大噪。寧遠之戰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和后金交戰的第一個大勝仗,袁崇煥和寧遠城也因此永遠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說,這場戰爭成就了袁崇煥,他人生中最英武的時刻,永遠留在了這座城市的記憶中。
關于袁崇煥最終的結局,很多人都知道,他含冤受難,被凌遲處死。忠勇愛國的將領沒有死在敵人的手里,卻以這種悲慘的方式被他所效忠的朝廷冤殺,留下了千古的遺憾。興城的氣息里也在壯烈中加入了一些扼腕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