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陸企業紛爭手段之......
手段1:技術屏蔽:案例A:騰訊、360 案例B:搜狗、騰訊
手段2:黑公關: 案例:蒙牛、伊利
手段3:終端封殺:案例: 雪花啤酒、燕京啤酒
手段4:貼身肉搏:案例A:格力、美的案例B:雪花啤酒、燕京啤酒案例C:美的、九陽
手段5:口水戰: 案例A:金山、360 案例B:格力、海信
手段6:訴訟戰: 案例:優酷、酷六、土豆、搜狐等
2009年10月2日,在安徽省合肥、六安、阜陽等城市的大型賣場,一張印有「格力空調品牌形象為何面臨破產」、「格力空調爆炸傷亡慘重嚇人」等內容的彩色單頁被臨時促銷人員向公眾散發。格力為此將美的告上法庭。
2010年4月,美的打出了「破格行動」的廣告和海報宣傳頁,推出「掃蕩價」,而「格」字,恰恰就是用了格力的LOGO字體,廣告中,「格」字成破裂狀。
盡管上述事件仍屬暗中使絆的小伎倆,然而,隨著行業競爭態勢的不斷加劇,互相詆毀已經升格為刺刀見血的「暴力營銷」。
2010年9月29日,在安徽家電賣場安德利里,格力的一名商場導購和美的一名實習業務員發生了打斗,美的這名業務員在打斗中頭部受傷,經搶救無效後死亡;雙方沖突的緣起,不過是格力空調的吊旗掛到了美的展廳的門口,把燈箱和橫幅全都遮蓋掉了。
3天后,北京天通苑的家樂福賣場,來自安徽的九陽豆漿機促銷員,被逼到消防通道里,被美的的4個促銷員圍毆。據不完全統計,在中秋、國慶期間,美的與九陽在全大陸發生了50多起沖突。
除了家電行業,近來大陸各行業的競爭手段層出不窮,除了百試不爽的價格戰之外,不實宣傳、惡意中傷甚至「血腥營銷」等惡性競爭比比皆是。
「長此以往,很多行業也許會喪失『競優』的正常市場秩序,迷戀于詆毀對方,帶來『比爛』的游戲,這對未來行業的健康發展,無異於釜底抽薪。」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出臺相關規范條例,已是刻不容緩。近日,國家工商總局完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稿(以下簡稱「修訂稿」),并已上報國務院法制辦。
界定范圍擴大
本次修訂是一次大修,將在加大行政處罰力度、明確執法主體等諸多方面提高法律震懾力,內容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范圍擴大。
修訂稿豐富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內涵。此前,只有在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才構成違法。修訂稿把違法行為擴大到擅自使用域名、企業名稱、企業簡稱、字號、姓名等行為。這意味著擴大了商業標識的保護范圍,只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任何商業標識,不管是以同類還是異類的商業標識進行仿冒,只要足以引起購買者的誤認,即屬市場混淆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
「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原來的法律中對於混淆行為的界定過窄,現實經濟生活中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等,『傍名牌』打擦邊球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位參與修訂稿制定的專家說。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史際春建議,為了克服立法的滯後性,大多數國家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都規定了能夠概括全部不正當競爭行為一般特徵的專門條款,這種條款被稱為「一般條款」。為此,修訂稿中,除了列舉一些具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外,將不正當競爭行為界定為經營者違反前款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并將對「一般條款」的認定權授予國家工商總局實施。
執法主體更加明確
明確執法主體部門也是此次法律修訂的一大變化。根據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工商行政部門以外的其他部門如質檢、物價、衛生、建設、文化等也可以對不正當競爭行為行使監督權。然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這一規定,還為此後出臺的其他法律法規留下了缺口。比如,此後制定實施的《保險法》、《招標投標法》、《商業銀行法》以及《電信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都規定了不同的監管部門,造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在執法主體上的沖突。
由於執法主體不明確,多個政府部門之間由於缺乏明確的執法分工與界限規定,重復執法和相互推諉的現象常常出現。對此問題,修訂稿規定,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依照本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除了明確執法部門之外,修訂稿還授權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權利。修訂稿不但統一了執法主體,也使得執法尺度統一,有利於增強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執法力度。
重拳出擊處罰力度加大
實踐中,執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一直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軟肋。
如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對於實施不正當競爭的經營者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或者「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幅度,這個罰款力度明顯不足。
例如,雪花啤酒是目前大陸啤酒品牌前三強之一,2010年8月份,雪花啤酒因惡性競爭被河北省承德市工商局處罰,但是罰款金額僅為2萬元。與此相對的是,2009年,歐盟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向英特爾公司開出了一張10.6億歐元的「天價罰單」,罰款數額相當於2008年英特爾公司凈利潤的近1/3。
專家指出,最高限額20萬的罰款已遠遠不適應目前的執法需要,難以對一些違法獲利豐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形成有效的威懾。同時,在執法中對於「違法所得」的認定是一個難題。修訂稿中,對於實施不正當競爭的經營者的罰款大幅度提高,采取最高限額200萬元以下或者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以往在難以認定違法所得時,企業面臨最高20萬元的罰款;但是現在罰款最高限額提高了10倍。違法所得被認定時,還將面臨最高5倍的處罰,這大大提高了經營者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本。
雖然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權,但是由於缺少扣留、查封、強行劃撥等強制手段,造成了執法部門在查處不正當競爭案件時執法力度不夠。修訂稿規定,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查封、扣押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有關財物和證據,查封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場所;同時可以查詢被檢查的經營者的銀行賬戶,通知銀行對其存款暫停辦理支付。
如果對執法部門依法實施的調查,不如實提供有關材料或者不配合調查,拒絕、阻礙調查行為的,情節嚴重的,對個人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企業惡性競爭大盤點
◆惡意降價:故意打出極低價格,實際上根本沒有該規格的貨或者極少,以此來打壓對手同等產品的銷售。
◆營銷狙擊:惡意破壞其他對手的營銷計劃。
◆負面新聞:搜集競爭對手資料,從中找出一些破綻或漏洞,將對方的一些負面新聞進行夸大渲染,個別的問題會
被渲染成普遍性問題,打擊對方。
◆惡意刺探:探入對手公司內部的溝通平臺,刺探信息,主要包括銷售數據、新品開發和企業的促銷活動計劃等。
◆技術貶損:攻擊別家企業的技術方向,比如自己做A技術,在其產品宣傳單上特別打出「B技術被淘汰」或者攻擊
B技術危害消費者,貶損對方。
◆網絡攻擊:利用匿名發帖或發網絡新聞的形式攻擊競爭品牌,主動爆料,將對手的問題擴大,甚至會編造一些并
不存在的「罪名」誣陷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