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前沿#8226;買樓常見糾紛」系列報道之三
【糾紛由來】
趙某在長寧區工作,家住上海市崇明島。為了免除長途奔波,她一直在市中心租房子住。2010年9月經房產中介牽線,她看中市中心余姚路上一處使用面積51平方米的房屋,她向房產中介支付人民幣2萬元。中間商出具收據寫明:「收到趙某誠購余姚路某號房屋定金2萬元,注:房價152萬元,中介費30400元,交易手續費7600元,合計156.8萬元」等內容。
為了穩妥起見,趙某第二天又到余姚路某號實地勘察房屋,房主戴某的鄰居偷偷告訴她,要買的房子是「兇宅」,曾經有人自殺過。建議她慎重考慮買賣是否合適?趙某還發現房屋實際面積與中介商有誤差,遂向中間商提出不愿購買該房屋,要求退還意向金2萬元。因協商退款不成,趙某向法院起訴。審理中,房產中介表示,意向金已經轉交給了房屋權利人戴某,趙某又追加了戴某為被告。
法庭上,房產中介承認趙某購買房屋進行了中介,所收取的意向金已經交給了賣房人戴某,作為房產中介無須再承擔還款義務。戴某辯稱在9月20日收到定金2萬元,現趙某不愿意購買房屋構成了違約,導致系爭房屋擱置出售。還稱房子里沒有出過有人自殺這樣的事情。聲稱為能便於糾紛的解決,愿意返還給趙某1萬元。法院會不會支持戴某的提議呢?
【專家觀點】
專門從事房地產買賣糾紛業務的某律師事務所胡律師強調,在這個案件中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定金和意向金。定金是合同一方當事人給付對方一定數量的金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回收。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定金當以書面形式約定。
不過,訂立合同時,民間還有一種習慣做法是支付「意向金」,即一方向對方支付一定的金錢表明交易的誠意。「意向金」并非一個法定的概念,「意向金」的支付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即使一方支付了「意向金」,當他反悔時,也可以要求對方返還。
專家建議房屋買賣過程中,在認定是「定金」還是「意向金」時,要綜合考慮各種要素,除了雙方對房屋的位置、價格等內容有約定外,還要看雙方對房款具體的交付時間、方式等有沒有約定。如果沒有詳細的約定,只能說是雙方達成了一個初步的意向。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不會將該款項認定為定金。即使雙方在形式上寫明「定金」,也不具有定金的性質,只能認定為意向金。當支付的一方不愿意訂立權利義務更為明確的《房屋買賣合同》時,有權要求接受方返還;如果接受方反悔,也只需將該款項返還,而不需要適用定金罰則,雙倍返還。
另外,對於出賣方隱瞞房屋是「兇宅」,訂立房屋買賣合同後,買受人是否可以解除合同司法實踐中有不同結果的處理。胡律師認為,如果標的房屋中發生諸如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必然會使房屋在公眾心中的價值下降,如果買受人事先知道此情況,必然會影響其購買意向,遇到此情況時,建議受買人適用《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以重大誤解或對方欺詐,從而影響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為由,請求法院撤銷該合同或請求變更合同內容,降低房價。購房者還需注意的是,撤銷的時間要在《合同法》規定的撤銷時間內,否則就不適用此規定。
【處理結果】
法院認為,趙某在房產中介的居間下,有意購買某一特定房屋,并支付人民幣2萬元,但雙方并未簽訂合同;雖然該房產中介出具的收據中表述為「定金2萬元」,但該收據并沒有約定定金的性質。況且該收據是房產中介提供的格式收據,收據中沒有關於趙某所支付2萬元款項,如果不購買該房屋,則被沒收的特別告知,該2萬元的性質不能被定義為定金。事後經趙某實地勘察,了解周邊鄰居現狀後,表示不愿意購買該房屋,戴某作為收取款項的一方應當予以返還??紤]到房產中介已將收取2萬元轉交給了戴某,而戴某聲稱適用定金罰則,沒收趙某2萬元的辯稱,法院一審判決不予采納。
在此媒體也提醒廣大的購房者,在簽訂合同之前最好先了解相關的法律資料,對要購買的目標房屋也要進行詳實地考察了解,切實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