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創造性的人是沒有歷史、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的。他們以無比的熱忱對情態作出反應,但與此同時就會出現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束縛』。」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
身為平凡者的我們是離不開束縛,我們天生有著奴性。渴望一個無形的力量和秩序來引導我們。一般的我們無法真正的自由和給自我約束。我們依賴著法規、憲令和國家要求行事。假設沒有了這些我們反而不知道如何活動和行事。
在設計專業上也如此,大部分的設計者依賴著業主、國家和法規標凖行事。原因很簡單這些教條和法規是一群天才有經驗和權利的前者,用自我自由秩序和血汗經驗留下和制約他們的團隊的。雖說這些理念和方法不是死的或一層不變的,但隨著時間流逝、時代進步和改變,前輩們的方法和主旨概念流失跟不上當代,現在的我們已變成這些條法的奴隸。無形中我們也被這一連串所謂的「鐵標凖」和「死規定」捆綁,忽視了設計真正的意義。
無論是建筑設計或是室內設計,最重要的意義是在設計生活。都是以人為主體,都是人們生活形態的映射。因此,設計應該反映人的意識。可是人的意識復雜無常,而且深深烙上時代的印跡。因此,設計成果和人的生活以及一定時期人對生活的要求是息息相關的。種種這些告訴我們應該關注社會。
今天的設計者應該在「尋找與生活的契約」。生活中的我們是重復不多想的。我們已經讓現實環境和時間磨平了。似乎剝奪了我們的理想、熱忱。內心深處的我們渺小可悲。可怕是我們還有民族區域情結。「逃避」、「妥協」似乎理所當然,最後常閉門造車沒學習精神。
無論做何種設計,我都會從技術和設計上做一個功能分析。我認為設計方向很重要,只有方向對了,接下來只存在於「喜歡與不喜歡」或是「美與不美」的問題。就說近期即將開工的電梯式聯排別墅社區設計的案例。這是位於臺灣的一項工程,規劃地面積約2600㎡多不規則形狀,要求別墅樓層為5層不包括地下室,其設計需展現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和人文環境的住宅社區。
眾所周知,聯排別墅是TOWNHOUSE的一種體現形式,介於多層及高層公寓住宅和獨立別墅之間,聯排別墅就其功能的齊全性和獨立別墅相差無幾,只是不像獨立別墅有獨立的室外空間。於是在無法追求高質量的室外空間的前提下,室內空間質量的營造很自然成為建筑的核心空間。
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地方上的種種法規條例制約,還存在地理位置、氣候、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室內空間的功能等這些隱性條件。說是制約,其實更是方向。為求高品質社區人文環境,別墅設計本身不是關鍵,而是需了解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要求和社區文化,尋找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需要滿足住宅社區內的空間形態包括車與行的交通系統、戶型布局與面積、形體塑造、功能分配等多方面環節的緊密結合,力求豐富、生動、有趣、自然、人性化。在此基礎上再精雕細琢。種種因素幫助我確定設計方向,即滿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如何創造出空間的品質以及舒適的人文環境其實就是取決於對各因素的合理分配與衡量。
首先規劃格局很容易敲定。雖然存在地域上發展規律、土地規劃要求以及價格等因素的制約,在規劃形態上不容許營造豐富的規劃格局,采用橫向錯落的方式去排列。這樣土地利用率得到最大利用,且滿足交通動線的合理化,同時改善中間聯排單元采光受制約的影響以及各單元間的私密性。
接下來具體的框定建筑的占地面積。考慮到其經濟性和舒適性統一以及常規尺寸并結合實際地形大小,(尺寸見下頁規劃平面圖)我們將聯排別墅的較小面柱網定為5.8m,進深柱網為11m,因為進深過大就會產生無自然采光的區域,另外就是我之前談及室內空間設計時提到的空間長寬比例不能超過1:2.5。減去交通道路,我們很容易得到數據,可以建造三幢聯排別墅,前後兩排可以分配6戶居所中間則可以分配5戶,這樣總共為17戶住戶。
建筑始終是一個由三維空間構成的對象物體,空間本身是它的核心內容。不能僅僅依靠那些外在的膚淺勾劃,這樣無法表達真正的建筑精髓。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著手設計一個建筑時得深入到內部,了解其內部空間功能關系。大致歸納其內部空間,地下室功能為停車、娛樂和儲藏;一層為起居室、餐廳;二、三、四層均為房間。由於社區大都每戶一家四口人,算上長輩等人員對於每層的房間分配,可以簡單總結為二層為一間主臥,配備主衛生間和更衣室,三、四層設置兩間臥室,配備公共衛生間。五層則為靈動空間,每戶可以根據自身個性化需求對其進行設置。我們初步擬定為書房或是健身房。於此同時,為了迎合住戶在滿足基本居住需求之後對居住舒適度更高的心理需求,五層將會劃分部分區域為花園露臺,滿足聯排住戶擁有獨立花園的慾望。
空間功能明確,需要確定建筑物高度。起居室作為活動頻繁的公共空間層高控制在3.6~4.2米之間較為合適。由於地方上對於層高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以及空間自身高度和體量的適度性,最終設定為3.6米,其他均為3.3米(不計地下室)。一層以上的居住空間對私密性有一定的要求,故在建筑設計開窗的位置及形式滿足相應法規的同時,更應符合人性化需求。
至此才是我們從形體出發去塑造、寓於建筑美的時候。
如何產生高品質空間?自然光照可以說是空間氣氛渲染的重要環節。空間質量大大提高且與建筑立面、形體密切結合,在創造豐富空間效果的同時,更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更將帷幕玻璃采光優勢大膽運用到樓梯間,提升內部空間質量,使其在不同的點都可以獲得不同的空間感受。其余則通過落地窗和高窗的開窗方式協調功能與視覺效應。
一個完整的建筑終歸需要頂的設置,考慮設計成「V」字形狀,既是功能上對於排水的考慮,也為其外觀形體上帶來視覺刺激。材料的運用我會從種類及其材料自身固有的特性去考量。我會控制在2~3個種類,不會選擇過多材料去做繁復的搭配。因為建筑自身具備體塊并存在「實」與「虛」,灰色的磚塊、玻璃和木的結合,再配以鋼鐵結構。力求軟硬材料的搭配的同時更付諸於現代感。
概念與方法,法規與規定不是固定的,它們是慢速前進,漸漸的進化和改善的。我們的惰性也不是一天培養的。設計者只有在不斷進取修改自修才會提升。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熱愛」,更需要我們拿出新精神去迎接并走向我們的生活,走向每個我們已經遇到和未遇到的情況,做出最合理的解決方式。不要被所謂的「束縛」而束縛。設計不是在於掙脫束縛,而是尋找方向。
只有設計者去尊重和面對客觀問題,建筑設計才變得更有意義。每一次的設計過程都是一次試圖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到藝術的層面。人的需求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來平衡的,需要通過設計來滿足這些潛在慾望意識,力求與人相互融合,形成一種微妙的關系。賦予我們的設計成果予情感、生命力,繼而豐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