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近幾年的汽車發展趨勢,電動車和新能源車是未來車市的主流產品,一向稱霸全球的大眾汽車,在2009年的日內瓦車展上,都明確表示未來三年內要生產10來款新能源車,而奧迪、奔馳、寶馬均有生產新能源車型的計劃。大陸比亞迪、奇瑞、長安、力帆等車企也不甘落後,大手筆、投入巨資到新能源車型的研發當中,新能源車型儼然成了未來車市的拳頭產品。但是,盡管政府的政策傾向整個產業,也投入大量資金,新能源汽車的問題依然存在,距離普及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
新能源汽車資源束縛大?
「目前在中國搞純電動汽車,既不節能,也不減排,價格還高。」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健曾如此表述自己的觀點。
在「2010中國低碳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同樣語驚四座:「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沒有一輛是低碳的。」他告誡有些企業,「不能以發展低碳的名義做高碳」。
盡管如此,「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在2010年還是被寫進了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新能源汽車的大潮就此到來。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大陸宣稱獲得純電動轎車技術的整車公司達40家以上,計劃開發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超過100個,數量遠超日本和美國。
純電動汽車,是大陸與國外差距最小的技術,但是,在純電動汽車最核心的部件——電機與電池上,大陸廠商還面臨很大的技術問題。
「很多人認為,發展電動汽車的最大瓶頸在於技術。但其實,只要是技術上的問題,都很好解決。」宋健表示,「純電動汽車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資源。制造電機所使用的銅、稀土以及制造電池所使用的鋰,都是稀缺金屬。尤其是銅,大陸對進口的依賴太大。」
宋健認為,開發新能源汽車,電氣性能優秀的銅幾乎無法替代。如果屆時大陸遭遇和今天鐵礦石相同的環境,大陸的純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也會遭遇瓶頸。
新能源汽車真的能低碳節能?
純電動汽車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低碳、節能、環保。但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黃向東在「2010年全球汽車論壇」上語出驚人:「純電動車不比傳統車節能,甚至還意味著排放更多。」黃向東說,大陸電力目前八成電量由煤炭提供,每燒一噸煤將產生27噸的二氧化碳。他引用美國能源部數據表示,「目前發一度電要400克標準煤,煤炭能量僅有30%變成電。現時包括寶馬、日產等純電動車耗電20多度/百公里,從碳排放看并不比傳統轎車好。」
「在以核能為主的歐洲國家,發展純電動汽車確實是有助於節能減排的。但在以火電為主的大陸,純電動汽車無助於節能減排。低碳,可能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遠期目標,但絕不是當前目標。」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在整車真正進入純電時代之前,混合動力汽車與天然氣汽車,可以成為很好的過渡產品。」
該業內人士介紹說,混合動力汽車可以很好地糅和電池與油料的優點,既不對電池有過高要求,又通過充分燃燒燃料實現了節能減排。而相比之下,天然氣汽車的價值更大。首先,由於只要把油箱換成氣罐、然後略微改造一下發動機即可,成本增加不足千元,同時,天然氣的價格也很便宜;其次,天然氣的探明儲量超過了石油,這意味著短期內沒有資源瓶頸;此外,天然氣燃燒生成物以水為主,有利於減排。
「既然節能是發展新能源的重要目的,那麼,不但電動汽車這些新能源技術的推廣應該成為國家行為,對現有技術的改進也應該成為國家行為。目前,最好的節能減排措施應當是改進傳統設計。」
新能源汽車普及之路任重道遠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大陸政府采取多項措施,先後密集出臺十余項政策措施,包括實施新的燃油稅政策,減征小排量車輛購置稅;積極推進汽車下鄉;推廣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增加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資金;加快城市道路交通體系建設;清理取消限購汽車的不合理規定;促進和規范汽車消費信貸;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規范和促進二手車市場發展;完善汽車企業重組政策。
從出臺的相關政策來看,大陸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推動是不遺余力的。尤其是在對節能減排、新能源等政策的制定規劃上,大陸政府一方面吸取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教訓,一方面針對大陸特有國情進行了相關調整。這說明了大陸政府對未來汽車工業的重視程度,而且從對汽車產業結構的優化來看,大陸政府更加希望增強大陸汽車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自主創新力度的機遇。而新能源更是大陸政府關注的重點。
盡管大陸政府在政策上,十分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也趨向成熟,但是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卻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
據了解,奇瑞將展出4款可量產的新能源車型,分別是M11、S18、S18B、B21,而奇瑞汽車的負責人向媒體透露:「這四款車可不是概念花瓶,而是真正具備量產能力。」而且日產、比亞迪也都分別推出了自己的量產電動車。
既然這些新能源車技術上已經成熟,為何還不量產?面對公眾的質疑,奇瑞汽車負責人顯得相當無奈。「技術和產品雖然成熟了,但目前市場上還缺乏新能源汽車的配套環境啊!新能源汽車售價肯定比傳統汽車普遍要高,而且電動車還要解決充電問題,這些都不是單靠汽車廠家能解決的!」
無獨有偶,東風雪鐵龍商務部副總經理魏文清也表示,「電動車的普及除了企業之外,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的問題不解決,電動車回收等問題不解決,真正要實現產業化,肯定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兩位汽車行業人士的看法,代表了業內更多人士的觀點——無論是電動車也好,還是其他新能源汽車也好,真正要普及上路,可能目前更重要的還是需要除企業之外的其他各方推動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的建設。可見,新能源車真正要普及上路仍有很大障礙!
新能源車是新鮮事物,即便在國外也稱不上普及,這對於剛剛進入汽車社會的大陸民眾來說,它就像一頂新「花帽」,能否勇敢地戴在頭上,還需要時間的考驗。并且,大陸政府在積極推動這項新產品的時候,政府并沒有做好表率作用。
據悉,目前大陸在售的豐田普銳斯、比亞迪F3DM等新能源汽車,銷售都很慘淡。比亞迪F3DM雙模電動車,2009年底上市以來,只向政府部門和企業團隊銷售了100多輛。
盡管在2010年5月,比亞迪聯合深圳鵬程出租車公司率先在深圳投放了30臺e6純電動出租車試行。比亞迪希望到2010年6月底,至少會有100量e6出租車跑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但是,《福布斯》雜志稱,該車價格約為4萬美元,但由於比亞迪的技術還不成熟,并且出租車司機比一般的私家車司機開車的里程要長,比亞迪這次的商業冒險從長久來看可能會虧損。
新能源汽車絕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問題是多久?大陸目前推出的政策絕大部分是圍繞「試點」、「補貼」展開,這也許是新能源車推廣的最佳途徑。但試點、補貼需要的還是以身試車,除了公共事業單位的「公交」等系統,個人誰又能在其中真正做到大無畏呢?個人參與不到其中,又何談普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