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追加投資項目單獨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政策」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基層稅務機關在實際征管工作中理解和執行的尺度不一,企業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給經營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我們發現,與我們同期的新設外商企業還可以持續享受定期免稅的政策,不用繳稅,同樣是投資,可是我們卻沒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A公司財務總監羅先生對此憤憤不平。
「追加投資到位後,我們曾向當地國家稅務局申請了一份追加投資享受優惠政策的法律依據,當時是根據財稅【2002】56號文申請的,只需要申請一次,就持續可以享受五免五減的優惠。」羅總監說。與此同時,跟山東A公司有同樣遭遇的外資企業也紛紛向各地稅務機關反映了類似的情況。
兩稅合并惹的禍
事實上,早在2002年,為了鼓勵外資企業繼續追加投資,大陸財政部連同國稅總局下發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追加投資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即財稅【2002】56號),這個通知規定給予追加投資達到一定要求的項目所得單獨計算,享受原稅法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一利好政策受到了外商的青睞,也牽涉到外商追加投資的巨大金額,據不完全統計,幾十億美元的追加投資都在這一法律條文的覆蓋之下。
原本一個對外商投資影響巨大的法規,為什麼突然間不能「兌現」了?這一切還得從2008年開始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下稱新稅法)說起。
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兩部法律法規統一成一部所得稅法,在稅率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為了避免兩稅合并過程中對外資企業的沖擊,國務院專門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39號),對現在已經享受優惠的外資企業,應該繼續享受國家承諾時限上的政策優惠。
過渡政策中明文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等定期減免稅優惠的企業,新稅法施行後繼續按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優惠辦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稅收優惠的,其優惠期限從2008年度起計算。過渡政策的出臺,目的就在於避免兩稅合一對外商投資的沖擊過大。
過渡政策附表中的30個列表項目幾乎覆蓋了外商投資絕大部分優惠政策。但是,偏偏卻沒有外資企業追加投資項目單獨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過渡政策,即沒有財稅【2002】56號文規定的情形如何處理。
「也就是說,在這個附表中,沒有我們這類型追加投資的過渡期政策,因而,地方稅務機關找不到政策依據,就不能給我們稅務優惠。」羅總監說。更讓他不平的是,自己企業追加投資項目和其他同期外商在大陸新設企業的稅收待遇是「天差地別」。「那些新設企業還在繼續享受免稅的優惠政策,但我們卻被斷檔了。」
「如果我們當時知道新設企業可以繼續享受優惠政策,而追加投資不可以實施優惠政策的話,我們可能就會新設一家企業而不是追加投資,按理講應該都可以享受這種優惠的。」
各行其政的困惑
據了解,絕大多數省市都沒有繼續對實行追加投資的項目給予定期優惠政策,但是也有例外。
廣東省稅務廳網於 2008年5月13日公布了《廣東省國家稅務局關於佛山華豐紙業有限公司追加投資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批復》粵國稅函〔2008〕236號,因為該企業2006年9月新增注冊資本已經到位,所以允許其繼續享受原稅法第8款第1條的定期稅收優惠。
為何省級地方稅務機關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專家指出,大陸的稅收管理權限高度集中,解釋權等也是由國家掌控的,包括財政部、國稅局關於追加投資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也是對原稅法的一種延伸,省市一級是沒有制定稅法的權利的,因此從法律上講稅法應該是由國家制定的,各省應該遵從國家的稅法規定。
既然如此,如何看待廣東、山東兩省的不同做法?中山大學稅收與理財研究中心主任楊衛華表示:「根據現行法律,除了規定的外,其他的法律已經被明確廢止,那麼,財稅【2002】56號文件就不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根據這個法律規定給予的追加投資優惠都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省市地區是不能違背的,按法理講,現在如果繼續實行就是不合理的。」
上海財經大學稅法專家劉小兵教授則認為:「國家層面目前還沒有對此做明確表態,也許是因為相關程序過於繁瑣,那麼各省市是有權利來制定具體的措施的,因此廣東省的做法是可以的,其他省沒有這樣做可能是因為一些利益導向不同,這些省的做法也是符合法律要求的,都是可以理解的。」
想說解決不容易
在發現稅收清繳的問題後,A公司就開始積極地和當地國家稅務局聯系,試圖解決這個法律問題:「他們讓我們先交上這筆稅款,并表示會和山東省稅務局和國家稅務局進行溝通。」但已經交掉的稅款在稅務機關的賬本上躺了一年,仍然沒有得到一個讓他們覺得明確的答覆:這稅是該交?還是不該交?
一邊是A公司在焦急的等待有關方面的正式回復,另一邊,地方國稅局也在不斷地和國家稅務局關於這問題進行諮詢,同時在當地國稅局的努力下,該問題已經逐級向上反饋,但問題并非如此輕易就能得到解決。「由於新企業所得稅已經上升到了稅法層面,要在這個基礎上出臺任何解釋都要有非常高規格且嚴苛的流程,并不是一件易事。」
羅總監表示:「由於追加投資項目單獨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政策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基層稅務機關在實際征管工作中理解和執行的尺度不一,企業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給經營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他希望有關方面對該問題應該有一個清晰正式的「釋惑」,「至少應該等出了明確的解釋後再要求企業補交稅款。」
A公司正在通過律師已經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外資股東對於政策的穩定性非常看重,一些變化經常會對其股價造成重大影響,甚至牽涉到信息披露,因此,我們必須要得到明確的答覆。」
到底如何取得一個明確答覆?楊衛華表示:「解決的方案就是這些企業一是可以向國家稅務總局反映,二是可以向人大反映,三是可以向當地的政府反映。」他還指出,財稅法對於一些補丁性的文件是經常出現的,經常出臺補救性的措施。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可能在制定的過程中沒有預測到這些實際操作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性方法就是要增加調研,要充分的調查研究,二是要在制定稅法的過程中向外公開。
【案例重現】
地處山東省的A公司是一家大型中外合資企業,2000年成立,原始投資近3000萬美元。隨後,資本總額在2003年達到近3億美元,因為是資本密集性企業,該企業享受國家給予的生產性外商投資的「五免五減半」的定期減免優惠政策,即從獲利年度起,前5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6年至第10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2007年時,A公司由於發展需要新增投資。經諮詢稅務機構得知,按追加投資的規模,追加投資和新設公司可以享受同樣的稅收優惠政策。因此,A公司在2007年3月16日之前共追加了8000萬美元投資上項目,建成當年就開始盈利,遵循「五免五減半」的政策,公司至少5年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但是到2009年4月,當A公司對2008年進行匯算清繳時,發現免稅已經取消,稅收優惠期意外「斷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