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時寫過一首詩《有的人》。詩的開頭四句是:“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開頭的四句詩,常常被人們引用,借以說明生命的長度并非由自身存活時間而定,而是看你對社會的貢獻。
魯迅先生是位文化名人,他的貢獻早有社會定評,我們普通人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從人自身生命的價值來說,似乎同樣有個長短的問題,因為無論是什么職業的人,總得要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做得多就等于生命的“延長”, 做得少就無異于生命的“縮短”,最多算是跟時間同步地活著。
辛卯年春節前五天,應朋友之約去湖北荊州,參加錦輝集團的硅能生產啟動活動。荊州之行,讓我認識了一老一少。年輕人陳宏今年40歲,大學畢業后本來有份穩定工作,他卻覺得難以發揮自己的才干,毅然辭退公職自己辦起企業。現在他的企業初具規模。說起經營之道時,他還給我算了一筆賬:人的生命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按正常作息時間做事,人的壽命最多跟時間相等,如果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就等于自己的生命延長了。
也許這樣拼命工作的態度,我們可以不完全贊同,但是卻不能不欽佩。這就如同世上的風景,山有山的魅力,水有水的誘惑,都會給人間增添無限光彩。
這期間還結識了一位74歲的老者,他叫馮月生。這位老兵從部隊退役后,用在部隊學到的技術,開展對硅能蓄電池的研究。這種蓄電池在獲得持久電能的同時,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鉛酸蓄電池嚴重污染環境的弊病。當問起他為什么想起搞這項發明時,馮老的話說得很樸實,他說:“有些電池生產企業的工人,手都被硫酸燒壞了,有的老板不僅不給及時治療,他們反倒被辭退回家,我看著非常心疼,曾經斥責這些老板‘缺德’,但是卻不能在技術上根本改變鉛酸電池腐蝕和污染現狀。我就琢磨著在技術上搞革新。”發明者馮月生的生命,照陳宏的計算方法,自然也得到“延長”,生命的價值更是得到提升。
按說馮老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時,他卻要發明硅能電池——這樣的人生何其輝煌。每個人只要盡自己的所能,做些有利社會的事情,就是對生命長度的延伸。這大概正是公益志愿者越來越多的原因吧。
陳宏和馮月生,這一老一少對時間的理解,對生命的詮釋,給了我許多啟發。從荊州回來后,我一直在想在問:年齡的不斷增長,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道道“坎兒”,為什么有的人并不在乎,如馮月生;為什么有的人在充分利用,如陳宏。我想,從最樸素的理由推測,恐怕就是“人活著就要尋找快樂,工作比什么都快樂”。
由此,我想到國外媒體經常說的,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幾年相當于某些西方國家幾十年。然而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慢,卻取決于每個勞動者的態度。讓人欣慰的是,有像陳宏這樣的青年企業家,有像馮月生這樣的退休工程師,在各自的領域,用自己的生命作出超常的貢獻,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自然會快。
這“快”就是國家的高度,這“快”就是生命的長度。那就讓我們高唱一曲贊歌,贊頌用辛勤勞動延伸生命長度的人。
(柳萌,北京作家,前《小說選刊》雜志社社長)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