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身邊只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我的愛人。可是進入晚年后,老太太膝下突然又多了一個“孩子”——她把自己收藏的連環畫(小人書)視為“孩子”,倍加呵護,“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蹦欠莅V迷、那份珍愛,看了讓人油然想到“舐犢情深”這句成語。
岳母年輕時即喜歡看連環畫,但那時因工作忙,還談不到收藏。退休后,時間充裕了,她才開始真正收藏起連環畫來。在岳母看來,連環畫是文化藝術的一種獨特載體,收藏連環畫,不僅是在傳承文化,也是在尋找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過去,在弘揚文化藝術的同時,也讓自己在晚年增添了一種年輕的心態。
岳母做事向來有章有法。為了收藏連環畫,她先是上網查資料,摸清連環畫市場的行情和走勢,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才去全國各地連環畫市場淘寶。有道是“踏盡千山萬水,換來柳暗花明”,為了淘到有價值的連環畫,岳母到過洛陽、北京、南京等二十多個城市,行程近兩萬公里,“觸風雨,犯寒暑”,吃盡了苦頭。在北京潘家園,她一呆就是一周,一家挨一家地看,從大堆舊書堆中,遴選中意的連環畫,有時一整天都不吃不喝。天擦黑時才扛著一麻袋連環畫回到所住的旅店。晚上,別的旅客都進入了夢鄉,岳母卻在燈下一本本地登記,一本本地翻閱,不知不覺間到了子夜時分……
在南京夫子廟淘連環畫時,岳母帶的錢不夠,她居然站在道邊把自己心愛的翡翠物件給賣掉了,用這筆錢又收購了二百多本連環畫。她到南京淘書時正趕上夏季,回到家時,人曬得又黑又瘦,簡直認不出來了,可岳母臉上卻洋溢著“抱得美人歸”的喜悅。這些年,岳母花在收藏連環畫上的錢已達數萬元,可她平時卻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
連環畫買到家后,岳母給它們逐一編了號,并且按照歷史、軍事、影視、民間故事等類別進行了科學分類,使每一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班集體”。同時,岳母還為個別連環畫做了“美容手術”:折邊的,弄平、壓好;開膠的,粘好,壓實;弄臟的,用濕鹿皮小心翼翼地擦凈,烤干;成套的連環畫集齊后,用塑料袋整整齊齊地裝起來;缺邊少頁的連環畫,岳母則請來美院的老師,為它們做補救工作。弄好后,再把這些連環畫放入微波爐中消毒,而后擺入書柜。
平時,岳母是不允許別人碰她的“孩子”的,自己翻看時,也要戴上白手套。岳母說,這不僅僅是愛護連環畫,也是對連環畫作者、繪者的一種尊重,更是對連環畫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敬仰。“這雖是一本連環畫,承載的卻是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
岳母雖說對連環畫“視如己出”,但有時也極為大方。去年,小區內舉辦民間文化展覽,岳母拿出了部分連環畫去參展,供大家翻閱、觀賞,她則在一旁當起了解說員,對連環畫的相關知識、收藏價值進行了詳盡的解說,使小區居民們大開眼界。
閑暇時,岳母也“開恩”一把,和岳父一道坐在陽臺里,伴一杯香茗,浴一室春風,有滋有味地欣賞連環畫。看到高興處,二老像孩子一樣評頭品足、哈哈大笑,那份愜意與滿足真讓人羨慕。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經過幾年的收藏,如今,岳母的“孩子”已突破2萬本,其中有很多是名家創作的孤本和珍本。前不久,岳母還收到了東北民間收藏協會的邀請,請她過些日子帶書北上,參加民間連環畫座談年會呢。(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