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的社會輿論很重視過好傳統節日——春節,從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努力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團拜活動很可以發展。春節期間單位團拜,現在已經很普及。其實,朋友也可以團拜。有的青年人說,傳統節日是和家人過;洋節是跟朋友過,很放松。我們的傳統節日何嘗不可以跟朋友一起過呢?辦聚會,AA制等等,在朋友團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誤,可以營造得很輕松活潑呀!可以把洋節的長處汲取過來嘛!發揚“敦親睦鄰”的傳統,親戚也可以團拜,鄰里也可以團拜。可以“輪流坐莊”,N年輪到一次,精心做好東道主;鄰里團拜也可以由社區主持,大家參與,密切鄰里的關系也是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
趁過年之機還可以開展家庭文化建設。企業都有企業文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更要有家庭文化。“忙年”,不僅要忙家庭的物質建設,還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設。不僅要忙過年的文化環境,還要忙長遠的家庭文化傳承。肉體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生命可以是無限的。中國人注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芳”。國家有國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庭有家譜,個人有傳記、墓志……從國家到地方,到家庭,到個人,好人都有機會留名而精神不朽。這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機制,激勵人提升生命價值,提高生命的水平。每個人的嘉言懿行都有機會寫進家譜,傳給子孫,形成家風、家史。有條件的家庭,在過年時可以搞“家庭年記”,把家庭成員做的好事,記在一個本上,成為家庭文化的載體,若干代積累下來就成為家史。
從昔日的桃符到春聯,再到今天的手機和網絡詩歌,都是與時俱進。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就有過年時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五代時期,在桃木板上題寫對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以后,桃木板逐漸被紙張代替,貼春聯的習俗遍及中國大江南北。明代時桃符正式稱為“春聯”。這是中華獨特的詩與書法結合的藝術,應當大力發展。當代的人們又擴展到網絡春聯大賽、手機春聯詩詞大賽等等,這都值得提倡。
新春之際,讓我們把珍貴的情誼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上,把希望的種子撒播在新年的田野里。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