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一大型超市里購物,走到一個拐角,忽然看到,兩位老人坐在一個玻璃幕墻圍起來的咖啡吧里,邊喝邊聊,十分愜意。
我想,自己要是到了老年能這么有風度嗎?能這么雅致地生活嗎?能這么有“范兒”嗎?
于是,想起一次在辦公室里的議論:怎么樣喝咖啡才最有“范兒”?
有人說:表現出很淡定,很享受,很隨意的FEEL就行,不管你端著的是什么杯子,輕輕地抿上幾口吧……也有人說:“一身名牌,散發咖啡味道”的人近來變得很“有范兒”了。辦公室里的一個文藝女青年描述她理想中的“夢中情人”:他起碼要有“文人范兒”。大家忙問:何謂“文人范兒”?文藝女青年朗朗答道:“那一定是一個有財富的高學歷的文化人唄!”
時下,關于“范兒”的議論,不禁讓人啞然失笑,鬧了半天,這個拜物的時代,竟然斯文掃地,書卷氣蕩然無存,文人要有“范兒”財富是關鍵呢——在今天一些人心目中的“文人范兒”堂而皇之地彌漫著縷縷銅臭的味道。
由怎么喝咖啡最有“范兒”,不禁聯想到另一個流行詞——“腔調”。因了周立波“腔調”成為當今海派熱門詞語,那可是褒義詞哦!泛指氣派、風度、格調、情調等等。這個詞基本等同于北京話中的“范兒”,也即指派頭、勁頭的意思,比如說一個人有范兒,就是說一個人有風度,有風范,有風采……
那么,真正的“文人范兒”到底啥模樣呢?換句話說,文人該有啥腔調?啥格調?
過去都說儒雅是“文人范兒”,今人以為那叫“酸腐”,更有人認定放蕩不羈最有“文人范兒”,在這個始終處于流變狀態的時代里,時而懷古吃香,時而崇洋流行,忽而又土又俗,忽而不倫不類……唯一能被證明的是,書生意氣早已不是“文人范兒”的核心,不合潮流嘛!那是一個不諳世事“傻帽兒”的精神符號——正所謂:十有九八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然而,盡管糟粕與精華共存,前衛與傳統激辯,在不想被潮流異化的思想者的眼里,對“范兒”的解讀卻總是與眾不同,與“流行”的時尚大都背道而馳。
欣賞“民國范兒”的畫家陳丹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到,在他眼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民國范兒”并不單指權貴,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勁!為此,陳丹青還舉例說,民國的有志青年見了大人物,心里臉上,沒遮攔。“五四”那天,張國燾為首的學生隊伍準備前往天安門,校長蔡元培出面勸說,給小張跑上來一把擋開,領著隊伍就出校門了。是的,“民國范兒”就是一種書生意氣的趣味,一種陽剛的風尚,一種壯烈的美學。更有意思的是,在陳眼里“民國范兒”與金錢財富并不搭界,他說,這些年有錢了,中國的大學建筑張牙舞爪,不倫不類,哪像是斯文之地。
而在研究明清文人的文化學者嚴克勤看來,“詩意的棲居”就是一種“文人范兒”。所謂“詩意的棲居”,即張中行先生曾說的“變人境為詩境”也。而我以為,在嚴克勤的大作《仙骨佛心》一書中,他研究的不就是“明清文人范兒”嘛!他說,“‘范兒’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他從明清文人的詩書畫中,觸摸其心靈脈絡,從明式家具、紫砂壺的藝術造詣中解開其中滲透的明清文人的風流氣質、性格情調。嚴感慨并追問,中國還會再現類似明清文人雅士的那簡約內斂,含而不露的精神風韻嗎?或許這種流失已久的情懷還會回來?他寄希望那個以藝術為中心的“精神貴族”會再次回到中國人的生命態度中來——當我們穿梭在繁華的都市,無論生活多么忙碌,總該有一種從容簡約的文化消費方式吧,那大約就是“明清文人范兒”的遺傳密碼。
毋庸諱言,每一個時代都會孕育出區別于其他時代的獨特的“文人范兒”,但是,無論哪一個時代的“文人范兒”,都是一種境界的流露,是一種品質的體現,是一種歲月的積淀,金錢買不到,文憑換不來。
其實,用老百姓的話說,“文人范兒”就是文化人的“精氣神”,有沒有“精氣神”,一舉手一投足,便透露出了一個人素質和品格的高下。用陳丹青的話說,談吐氣象再怎么裝也不像。
所以,也有人說:最重要的是人有范兒,那么,無論你喝的是不是咖啡,都有范兒!真正的“文人范兒”靠的大約是“文人的精氣神”吧。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