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剛開始說話吞吞吐吐,之后迅速把話倒完,這種語速的安排,是我小時候找父母商量一件事,心里清楚他們有可能反對時的表現。高三時我想要一把吉他,國慶放假和同學相約去外地玩,周末去同學家——記得那時候總是小心翼翼說出來,而且總是急忙把話說完,最后再加上一句:“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去,好朋友××也去。”
而今,老爸說話變得像我小時候一樣了。像往常一樣電話打到爸媽家,正好是老爸接電話。說了幾句之后,他開始吞吞吐吐:“他們非得讓我去監理一個工程,是污水處理廠的電器安裝。”不等我開口,他自顧自地說下去:“在一個縣城里,坐車去挺方便,就一個月。”
還是不等我說話,他又加快速度忙著把話說完:“你媽媽最近身體還可以,那天他們打來電話,還讓你媽接了電話,她同意了。”
這應該與我小時候的心情相同:怕遭到主導者的反對。當年主導者是父母,現在主導者是我。
老爸是一個水電工程師,與水庫打了一輩子交道,參與建設了多個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因為經驗豐富并且有資質,退休后依舊被各種工程請去,或做設計,或做工程監理。北到黑龍江,南到海南、廣西,西到新疆、青海,甚至幾次參與國外的工程建設,65歲時還在非洲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
這些工作,老爸樂在其中。水電站大都建在山里,空氣清新、食物新鮮。工作之余,他在山里轉,找回許多形狀奇異的石頭,還從山里找到過未經加工的天然水晶。有一次,他突然雇了一輛車奔波幾百公里回家,4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從車上搬下一塊一米多高、形似橄欖球的大石頭,他認定這是一塊巨大的隕石。后經專家鑒定不過是一塊玄武巖,可是幾年過去了,至今老爸還對專家的鑒定表示懷疑。
對新事物抱有極大熱情,確實是老爸的特點。但凡沒有去過的地方他總是想去看看,而且富于進取。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在一所重點中學讀書,中考時,學校要把好學生留下來直接保送本校,但是老爸鼓勵我自己考,結果考上了排名更靠前的市重點中學。大學畢業之后,我在省級日報工作,收入不低,業務拔尖,拿了許多獎。但是當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老爸仍舊是我的支持者:“能向上邁一個臺階就邁一下。”于是我跳槽到了一家大報。
誰都經歷過年少逆反階段。我清楚記得,在十幾歲時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一切,認為父母的觀點都已經落伍、落后,他們對新事物什么都不懂。可是當自己畢業接觸社會之后,慢慢發現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正是父母當年遇到過的。
輪回開始凸顯。兒時認為父母無所不能,青春期認為父母腐朽不堪,成年后反而覺得父母是那么明智。特別是為人妻為人母后,工作生活壓力層層而至,每當懈怠之時,和老爸聊聊,不知哪句話就能撥云見日。
現在70歲早已不是古來稀,七十有三的老爸還在不斷向前走。年輕時他忙業務論文、技術專著,老年之后對書畫感興趣,自己臨摹撰寫。不出差時,每周六雷打不動去聽一個民間的古玩鑒賞講座,不管是下雨、刮風還是下雪,只要活動不停只要老師開講,他必到。
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興趣,我時常慚愧老爸比我都對生活抱有興趣。只要一說出差,總看見他在喜滋滋地收拾行裝。因為匯率變化,一項國外投標工程資金出現問題,原定去蒙古國的工作沒有成行,老爸還一直覺得可惜。相比之下,我曾是那么喜歡出差的一個人,現在要讓我再去去過的地方總還有點不情愿。
英雄總有暮年,老爸真的老了。給他買衣服,買回的衣服總是顯得大一些,原來他不像以前那么高了。在全家聚會的飯桌上,他的話也明顯少了。開始我們以為他變了,可是后來發現,是因為他的聽力有所下降,不能自由地參與討論。這樣,我們反對他出門的理由更強了一些。每當他要出門的時候,我們總是他的絆腳石:“別去了,在家陪陪我媽多好。”“在外面休息不好,回頭身體出問題,我們還要耽誤工作。”
我們兄妹三個,爸媽與我的哥哥和弟弟住得較近,如果勸不通,他們就會打電話給我,讓我這個女兒充當“惡人”:堅決不許去!
如此幾次,老爸慢慢聽話了。有一年多時間他沒提要出差。
從他出差給我們帶回好吃的,到現在我們出門給父母帶回各地的新鮮東西;從父母領著我們到當時為數不多的百貨商店買衣服,到現在開車帶著他們去大超市購物;從他們為我們購置出門上學的箱子,到換季時幫他們把應季的衣服整理好;從盼著他們同意我們外出看風景,到他們盼著我們同意他們能夠出門——這里的輪回是濃濃的親情,是血脈相連的責任。
電話還沒放下,一句話已經說出:“那您去吧,反正一個月時間不長,秋天氣候也好。”這一次,我又同意他出門了,主要是這次工程地點離得不遠,可以隨時帶上媽媽開車去看他。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