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為什么容易導致溺愛呢?這里面其實有非常復雜的心理原因。而一些不利于孫輩教育的消極心理應在克服之列。
補償心理
一位母親為幫助兒子改掉馬虎的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可孩子嫌煩,奶奶經常瞞著媳婦去學校抄題目,再悄悄幫孫子改正錯題。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試時數學不及格,結果母親發火、奶奶垂淚,家里亂成一團。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意識到對孩子寵愛的害處,能有所收斂。但是,爺爺奶奶們在寵愛孫輩時就少了這一層顧慮。而且當年在教育兒女的時候,長輩曾經苛刻過子女,可能很內疚,于是當有了孫輩后,對其特別溺愛,其實內心深處是想借此補償一下兒女,畢竟孫輩是兒女的生命的延續。
孤獨心理
7歲的玉兒特別怕黑,玉兒的父母想培養女兒的獨立習慣,堅持讓女兒一個人睡,但玉兒的奶奶經不住孫女的懇求,只要玉兒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孫女睡。
在心理醫生看來,這件事其實不是奶奶在滿足孫女的需要,而是孫女在滿足奶奶的需要。兒童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那么,玉兒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對孤獨的恐懼,她對孤獨的恐懼投射到孫女的頭上,而孫女以“怕黑”的形式表達出來。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孫女黏在一起的理由。
在隔代撫養中,做祖輩的特別怕孫輩出安全問題,時時刻刻黏著孩子,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一旦孩子出現安全問題,他們會覺得對不住兒女。第二,做長輩的開始越來越多地面對孤獨、生離死別等問題,很多老年人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的恐懼焦慮,于是將這種情感投射到孫輩身上,也特別擔心他們的安危,舍不得孩子離開自己身邊。
爭寵心理
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而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她,有的話,對他們說,他們會給乖孫女出氣。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這種情況顛倒了過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的愛都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為了讓孩子更在乎自己,這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爭寵的目的是讓孩子高興,不是讓孩子成長。老年人很容易在這種競爭中失控。
投射心理
退休的張婆婆與老伴對唯一的外孫疼愛有加,6歲的孩子在家里是絕對的“小霸王”,外孫的拳打腳踢、破口大罵,向來被他們笑納為“享受”。
人老了,發現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越來越少,結果他們容易變得和孩子一樣固執和任性,總需要兒女們的安撫和說服。但同時,他們會把這種心理需求投射到孫輩身上,一切以孩子的快樂為標準,從不指責孩子的過錯,這其實也是他們內心中渴望得到無限寵愛的原因。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