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老郎中仍在把脈
北京老中醫路志正今年90歲,從醫70周年,至今還在每天出診,是北京出診的所有醫生中最年長的一位。他給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相過面,為莫桑比克總統夫人把過脈,幾服藥讓被鋼水燙得體無完膚的工人18天痊愈。凡來找路志正求醫者,路老總是和藹微笑,一視同仁。每遇到生活拮據者,老人都盡量少用貴重藥,免得給病人添負擔。路老的身體各項指標都只有40歲左右中年人的水平。他的兩個兒子,如今一個是法國中醫界的領軍人物,一個是日本中醫界的領軍人物。(摘自《北京晨報》)
山東:“謎語大王”8年間寫出8000條
山東膠州老漢于潤澤有一個愛好——編謎語。從2002年起,于潤澤開始琢磨起謎語來,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一個人無聊,就拿出字典來研究研究。到2010 年,于潤澤拆字解詞,小學生字典上七千多個字,全國六百多個市的名稱都被他編成謎語,算上之前的一些創作,所有的謎語加起來一共八千多條,真是名副其實的“謎語大王”。(摘自《城市信報》)
成都:退休教師折飛機將出書
許樹全是成都飛機公司成飛小學的一名退休教師。給他一張牛皮紙,無需其他工具,5分鐘后,一架成型的“殲8”就呈現在老人手里。許樹全幼年就迷上了折紙飛機,工作后,他看到學生課余玩耍非常單調,許樹全便想到教孩子們折紙飛機。從最早的蘇式噴氣式飛機,到后來的梟龍、殲8、殲10,許樹全都掌握了它們的折疊技術。如今,已有出版社跟他初步接觸,打算讓他出一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折紙飛機的技法。
香港:八旬女兒為百歲母親做人生紀念冊
香港一位103歲鄧婆婆超過一個世紀的人生被80歲女兒陳美仙濃縮在小小的紀念冊內。陳美仙從媽媽舊照片中精心挑選,將母親與好友滴血結成7姐妹之義、父母緣淺情深的點滴,呈現在媽媽的人生紀念冊中。陳美仙回憶媽媽經歷日戰時期,戰亂時流離失所、父親早亡,她這個小女兒,就是媽媽唯一的行李,最危險、最艱難時母親都沒有離棄她,她慶幸可與媽媽合力制作紀念冊,讓自己,也讓子孫重溫母親積極的人生。(摘自《文匯報》)
山西:自學刻瓷成一絕
山西省太原市一位居民李錦文48歲起自學刻瓷藝術,8年刻壞四百多個瓷盤,磨壞一百多個合金鋼鉆頭,最終鐵杵磨成針,從一個刻瓷藝術外行變成行家里手。目前,他已獲得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證書。2002年,李錦文從單位內退,電視臺播放的一個有關刻瓷藝術的節目,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從小喜歡繪畫,可以對刻瓷畫面進行構圖,為了掌握刻瓷刀工,他痛下苦功,先后多次自費到山東刻瓷藝術之鄉“偷師”,向比自己小幾十歲的青年雕刻藝術家求教。近兩年來,他先后完成領袖人物、金陵十二釵等刻瓷作品,他打算再刻苦鉆研10年,等66歲時,讓自己的刻瓷藝術走出山西。(摘自《山西晚報》)
昔日春晚明星今何在
舞蹈家楊麗萍的“孔雀舞”在1989年春晚之后紅遍大江南北,這以后她多次在春晚上表演過舞蹈。兔年春晚的導演組也找過她,最后確定她的侄女小彩旗跳孔雀舞。此外,楊麗萍的弟子蝦嘎也曾跳上虎年春晚,表演了《云南的響聲》中邊打老虎鼓邊起舞的4分鐘舞蹈。楊麗萍說,她將全身心投入到全新舞劇《孔雀》的創作中,這部舞蹈將成為她表演事業的句號,她將把自己的創作才能轉向舞臺的其他方面。
臺灣民歌王潘安邦在春晚上演唱了《外婆的澎湖灣》、《太陽與月亮》、《跟著感覺走》3首歌,一炮打響。在事業巔峰期他卻急流勇退。在外婆去世之后近15年時間里他沒有再公開演唱這首歌。直到2003年他歷經大病重新復出后,灌錄唱片時才再度演唱了《外婆的澎湖灣》。潘安邦復出之后,頻繁亮相《同一首歌》、《中華情》等央視晚會,2009年還推出了新專輯《思念樹》,雖然風光不復當年,但他坦言不怕新人競爭,他是歌壇“真寶”。
當年以一首《我的中國心》走紅的張明敏回到香港依然無聲無息。為了生活,他只能又回到電子表廠當工人,未能繼續自己的音樂事業。上個世紀90年代初,張明敏開始經商,他曾經經營過卡拉OK廳、酒廊、公共關系公司和廣告公司。經過多年的打拼,如今55歲的張明敏已是香港一家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他還在香港開辦了一家張明敏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擁有一間1000平方米的酒吧,他稱要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身于文化娛樂事業,用歌舞文化愉悅大眾。張明敏曾經深有感觸地說:“我想我的人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大的變化,全憑一首《我的中國心》所賜。”(綜合自《華西都市報》)
赫建華:第一女“飛人”依然愛跳傘
赫建華是我國優秀的女子跳傘隊員,她曾16次打破女子跳傘全國紀錄,6次打破女子跳傘世界紀錄。她今年73歲,回憶起第一次跳傘的經歷,依然記憶猶新。當時由于條件限制,他們很少能登機實際訓練,為了珍惜難得的機會,她無論走到哪里,都注意自己的姿勢儀態。如今這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現在赫老的女兒開始著手為中國跳傘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孩子們開辦航空夏令營,讓他們了解和懂得跳傘等航空知識,同時不要忘記跳傘的前輩們為祖國所作的貢獻。(中央臺老年之聲提供,頻率:AM1053千赫)
新疆:老牧人“獵鷹節”一展身手
新疆阿合奇縣是柯爾克孜族聚居的地方,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獵鷹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里舉辦的獵鷹節上有很多老年選手。50歲的吐爾遜人已經養鷹近25年,馴養過5只獵鷹。瓦爾地老人家5代人都馴鷹。這些老人仍完整保留著原始的馴養方式,他們的行動不但帶動了年輕人致富,更刺激了當地的經濟。(央視7臺《鄉約》供稿)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