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遠康的爸爸名叫黎懷鈺,13歲時到一家兵工廠當學徒,期滿后來到成都雙流機場做機械師。后來為了謀生,黎懷鈺到了新疆,認識了在醫(yī)院當護士的蘇聯(lián)姑娘瓦蓮金娜。
墜入情網(wǎng)的黎懷鈺和瓦蓮金娜很快結為夫妻。1947年,夫婦倆生下女兒阿拉·阿列克桑德洛夫娜,第二年生下兒子鮑里斯。夫婦倆給女兒和兒子起的中文名字分別是黎遠禮和黎遠康。
新中國成立后,黎懷鈺夫婦帶著一雙兒女來到東北。黎懷鈺先后在沈陽飛機制造廠、沈陽礦山機器廠工作,妻子則帶著孩子在長春一所中學教書。
妻子的親人在蘇聯(lián)。1955年春天,瓦蓮金娜聽說家鄉(xiāng)正分田地,便動員丈夫一起回蘇聯(lián)。可是,丈夫的親人在四川老家,他特別孝順,當然不可能去蘇聯(lián)。無奈之下,兩人只好選擇分手。
二人達成協(xié)議:女兒跟媽媽回蘇聯(lián),兒子跟爸爸留在中國。
天之大,欲尋親苦苦想媽媽
媽媽,對黎遠康來說,成了夢里的回憶。
1956年秋,由前蘇聯(lián)援建的洛陽礦山機器廠破土動工,黎遠康也跟著爸爸來到了洛陽。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看著與妻子相見無望,黎懷鈺再婚。
時間一年年過去,2008年,黎遠康從中信重機公司退休。歲月流逝,黑發(fā)變白發(fā),不變的是骨肉親情。黎遠康一直盼望見到媽媽和姐姐。離開中國前,媽媽帶著黎遠康和姐姐在長春一家照相館合影,那張照片是媽媽留下的唯一紀念。半個多世紀了,他一直精心保存著照片及底版。想媽媽時,他就把照片偷偷拿出來看,看著看著,眼淚就止不住地流……
1982年,黎遠康的爸爸患上淋巴瘤。黎遠康突然意識到,如果找不到媽媽和姐姐,那將是兩代人的遺憾。他跟爸爸說了想法,爸爸沒有說更多,只是點頭。黎遠康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遠在異國的媽媽和姐姐。1983年爸爸去世,黎遠康踏上了尋親路。
黎遠康先后給國務院僑辦、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俄羅斯駐華使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寫過無數(shù)封求助信,但都石沉大海。后來,有人介紹他去北京找國際紅十字會,于是他去了北京,在填了許多英文表格后,仍然杳無音信。
這一跪,半生思念化作淚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俄羅斯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每當有熟人去俄羅斯,黎遠康就拜托對方幫助尋親。2007年,黎遠康得知自己老師的兒子張飛在莫斯科上班,就托老師帶尋親資料過去。張飛了解到,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有一個中文名字《等著我》的尋親欄目,專門幫助俄羅斯和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的人尋找失散在異國的親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把黎遠康的尋親資料交給了欄目組。
2009年,欄目組的工作人員偶然發(fā)現(xiàn),黎遠康的尋親資料,竟與該欄目組保存的一份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尋親資料高度契合。工作人員意識到,兩份資料的提供者應是失散五十多年的親人。
2009年9月,中央電視臺俄語國際頻道開播,該頻道《悠悠歲月》尋親欄目每周和《等著我》欄目聯(lián)合進行跨境視頻連線直播。黎遠康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兩個欄目組,他們決定將尋親故事搬上屏幕,穩(wěn)妥起見,他們沒有將相關信息透露給黎遠康和他的媽媽。
2009年12月14日,《悠悠歲月》欄目組來到洛陽,為黎遠康拍攝專題節(jié)目。在此期間,欄目組還幫黎遠康辦理了前往俄羅斯的簽證。
2009年12月25日,黎遠康和兒子黎明來到莫斯科參加節(jié)目錄制。12月27日下午,節(jié)目現(xiàn)場,中俄兩個尋親節(jié)目視頻連線直播。此時,在哈薩克斯坦定居的黎遠康媽媽、姐姐也來到現(xiàn)場。節(jié)目現(xiàn)場,已81歲高齡的瓦蓮金娜得知:分別55年的兒子近在咫尺,老人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隨后,在外等候的黎遠康被請進演播室,此情此景,恍若隔世!黎遠康緊走幾步來到媽媽跟前,他渾身顫抖,眼前這位白發(fā)老人,就是讓他思念了55年的媽媽!媽媽,已不是當年分別時的樣子,她的身軀佝僂,臉上刻下了道道皺紋……63歲的黎遠康撲通一聲,跪倒在媽媽面前。
一時間,演播室里,臺上臺下一片嗚咽。
媽媽將黎遠康扶起,緊緊抱住,他們互相用俄語、漢語叫著彼此的名字。“媽媽,我一直在找你們呀。”“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經(jīng)歷了尋親路上太多的艱辛和失望,一家三口相擁而泣。
喜相逢,了卻55年的夙愿
節(jié)目錄制結束后,黎遠康要隨親人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的家,等待簽證的幾天里,他們住在莫斯科的一個親戚家中,一家三口有說不完的話。81歲高齡的瓦蓮金娜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她告訴兒子,當年她們回到故鄉(xiāng)——蘇聯(lián)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的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市生活,后到阿拉木圖市定居。她一直想與中國親人聯(lián)系,但并不信任她們的前蘇聯(lián)政府有諸多限制。后來中蘇關系破裂,再無法聯(lián)系了。她先后在礦山和鐵路部門工作,一直沒有再婚。黎遠康的姐姐黎遠禮取得博士學位后,到哈薩克斯坦一家科研部門工作。
2009年12月31日,黎遠康來到媽媽與姐姐生活的地方——阿拉木圖。時隔半個多世紀,坐在餐廳里吃著媽媽烤的面包、紅腸,還有媽媽自釀的蘋果酒,媽媽和姐姐還帶黎遠康逛商場、游景區(qū)、吃美食,黎遠康重拾童年時的感覺,沉浸在重聚的幸福里。
2010年8月,媽媽和姐姐來中國看望親人。為迎接親人,黎遠康忙活了整整3天,床上是新被單、新床罩,茶幾上是臺灣的水果山竹。冰箱里是媽媽最愛吃的面包、牛奶和紅茶……
2010年11月16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俄語頻道聯(lián)手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辦《等著我》跨國尋親大型公益節(jié)目,欄目組把一家人請到央視一號演播大廳。現(xiàn)場,一頭銀發(fā)的黎遠康,談起自己的家庭滿懷深情,他的尋親故事令央視主持人董卿幾度哽咽。
如今,雖然天各一方,但現(xiàn)代化的通訊方式拉近了一家人的距離,黎遠康經(jīng)常通過電話、電腦與親人嘮家常。他說,在自己六十多歲的時候,老天又把6歲時奪走的東西全部還給了他,這是一種人生大驚喜……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