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品牌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實力以及背后所支撐的資源,不能以一時的成功掩蓋存在的問題,更不能以一時的成功打“1000億”的主意。
震撼世界的“三聚氰胺”事件剛剛平息,又鬧了一波“性早熟”、“惡意誹謗”事件,這一波還沒有完全平息居然又冒出了“皮革奶”。筆者不想討論危機事件的發生概率,而想探討每當危機事件爆發的時候,那些沒有被事件纏身的二線品牌如何正確利用事件快速成長。
銷量猛增不等于品牌提升
在危機事件中,當人們抓住市場機會的時候,尤其自己的品牌成為事件的受益者而快速增長的時候,往往會給企業家傳遞一個錯誤的信號:銷量猛增就是品牌的提升。
其實,在“銷量提升”和“品牌提升”之間差距還是十萬八千里,根本不能相提并論。我們就拿2003年“非典”事件來解釋這個事情。
在“非典”期間,由于人們對“清熱解毒”的需求猛增,一個普普通通的中草藥板藍根成為人們搶購的對象。于是,全國各大藥店、醫院將多年沉積的板藍根全部銷售一空,給很多生產板藍根的藥廠傳遞了錯誤信號。尤其那些自認為品牌還不錯的藥廠,更是頭腦發熱,以為自己多么了不起,紛紛擴大生產線,大規模生產板藍根,試圖成為這個藥品的第一品牌。
結果如何?“非典”一過,板藍根銷量直線下滑,曾經一度供不應求的市場突然間消失,讓那些大規模“招兵買馬”的藥品企業陷入了困境。
這個活生生的案例諷刺性地告訴我們,在危機事件中,當你的銷量突然猛增,也可能只是消費者非理性選擇而已,與你的品牌毫無關系。
單點突破,優化組合
那么,在危機事件中沒有受到牽連的二線品牌到底如何突圍?答案就是:單點突破,優化組合。
單點突破,是一種聚焦的思想。也就是你想利用危機事件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強勢品牌,就必須在消費者所認同的“最大價值”上進行突破,并把這個價值堅持到底。在這一點最成功的案例可能莫過于“白加黑”感冒藥。
2001年PPA事件中,康泰克受到嚴重沖擊,曾經一度退出了市場。這時,“白加黑”抓住了機會,它不僅宣傳“不含PPA的感冒藥”,更要強調“白天不瞌睡,晚上睡得香”,直到現在這一訴求沒有變過。如果說2001年前,也許“自加黑”還談不上中國感冒藥市場上的一線品牌,那么今天的“白加黑”已經發展成為名副其實一線品牌。
優化組合,是指優化你的產品組合。這個概念,多數人都會說,但多數人都會錯。優化組合是什么概念?是減法,而不是加法。很多企業家,頭腦一熱,就搞擴張,試圖用不斷的“加法”來盡快成為“大品牌”。但在現實中,這種思路恰恰適得其反。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三元本來可以成為一匹黑馬,但遺憾的是這匹馬并沒有跑出“火箭的速度”。原因就是它的產品組合有問題。
克制你的“雄心”
與三元相比,相對較好的是飛鶴。飛鶴當初就是把“單點突破”做得比較好。他們利用事件,立刻提出“一‘貫’好奶粉”的口號,號稱自己40多年沒有出過問題。這對當時驚慌失措的消費者而言,顯然是有殺傷力的。后來事實也證明,那一年飛鶴確實是成功的。
然而,在短暫成功的背后往往會滋長更加可怕的危機,那就是企業家的“雄心”。飛鶴就面臨這種“雄心”所帶來的“擴張”危機。在奶粉上,他們不僅全年齡覆蓋,全功能覆蓋,還要涉足豆奶粉、核桃粉、保健品、稀奶油、黃油、工業粉、液體奶等領域,把沖向“1000億”的“雄心”暴露得一無遮擋。
擴張就能做到1000億嗎?做到1000億就算成功嗎?這兩個問題不管你怎么回答都是問題。在我們中國,為了“1000億”而葬送自己命運的企業還少嗎?
因此,筆者再次呼吁我們的企業家:牢記“太子奶”忘記“1000億”,忘記“海爾”學習“格力”,用你的“雄心”縱向發力,把你的品牌優先打造成一個品類的第一品牌,然后再打算怎么擴張。
提煉概念營銷
以“問題奶粉”事件為例,一些二線品牌企業可以借此聯系有關媒體,對貧困者贈送奶粉,關愛嬰兒健康成長,使企業成為傳媒宣傳的焦點。奶粉企業還可以適當組織醫療部門,為嬰兒做健康檢查。由于二三流品牌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鄉鎮市場,先在主要市場與工商部門配合做奶粉知識、打假知識和嬰兒吸收與健康知識的宣傳,然后不定時地免費贈送。
同時,企業可以還從產品概念和產品定位上進行良好的營銷策略組合。截止目前,很多企業都采取了一定的營銷策略,但還很少發現有從奶源上做概念、從產品本身做概念的企業。目前國內的奶源資源非常有限,如果有企業能從企業奶源上找到比較好的營銷賣點和產品賣點,再結合到對孩子成長有利無害角度上去做,效果一定不錯。
伊利和蒙牛,你學不會
以乳品來說,要想成為一線品牌,必須向伊利和蒙牛學習嗎?相信所有企業家都會說“不”。然而,事實上數不清的二線品牌,一旦上來無一例外地復制伊利、蒙牛的模式,無一例外地跟隨伊利、蒙牛的戰略。
那么,像光明、三元、飛鶴、衛崗、長富等品牌,模仿伊利和蒙牛,復制他們的模式,真的能成為一線品牌嗎?筆者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不可能。
為什么?因為,你沒有像他們那樣的優勢資源。伊利和蒙牛,依托內蒙古“牛奶之鄉”的資源優勢,打造了強大的品牌,這和“法國葡萄酒”、“德國汽車”、“澳大利亞羊絨”的道理是一樣,而在這一點光明是難以與伊利、蒙牛抗衡的。這也是為什么光明從“老大”淪落為“老三”的原因所在。這和“常溫”和“低溫”毫無關系,更和人員素質毫無關系。但即便如此,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企業發展成為伊利和蒙牛的規模。不光是乳品行業,其他行業的二線品牌想要學會一線品牌的全部,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筆者衷心告訴我們的二線品牌企業,當一個行業性危機爆發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抓住機遇,爭取發展的。但前提是,必須要認清自己的品牌和品牌背后所支撐的資源,不能以一時的成功掩蓋存在的問題,更不能以一時的成功打“1000億”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