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影響互聯網,企業利用這一新媒體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可以由他們自行決定的事情,但一定要切記,他們所做的~切都要以用戶為本。
微博賦予個人前所未有的權力去影響互聯網。他們利用這一新媒體做什么,怎么做,和誰一起做,都是可以他們自行決定的事情。利用微博以及其他網絡社區建設的應用工具,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改造互聯網,而棄商業利益于不顧。大多數公司尚未認清這一基本事實,仍然在盲目地追求那些“放牧型”的商業模式。它們相信自己可以隨意地把網民趕來趕去,因而也就逃脫不了眼看著一個個模式覆滅的命運。
產品大戰
2010年l1月,和網易的一位前副總編輯一起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在比較四大門戶的微博戰略時說:新浪是戰略級產品,網易是變革型產品,騰訊是狙擊型產品,搜狐是跟隨型產品。
他的具體解釋是:新浪微博是戰略級產品,重功能、開放、使用平臺策略、媒體化和名人策略;網易是以輕功能、捆綁和去中心、去媒體化為特色的變革型產品;騰訊是重功能、捆綁、媒體化和名人策略為特色的狙擊型產品;搜狐則是跟隨型產品。
筆者把這段描述發到新浪微博上以后,引發了網友的眾多評論。申音說:個人感覺,微博是新浪的命,騰訊是怕革了自己的命,網易是聽天由命,搜狐是就不信命;V博阿彬說:新浪拿產品說話,騰訊拿錢說話,搜狐領導人自己說話,網易不說話;caryzou說:微博是新浪的還魂丹,騰訊的維生素,搜狐網易當保健品,先吃著,應該沒害處。
的確,四大門戶目前正在爭食微博這個大蛋糕。這種爭食的態勢發生在兩個前提之下:其一,微博的創始者Twitter無法進入中國;其二,就像過往的博客一樣,門戶網站戰勝了專注的微博網站。如果說,Twitter在美國只是一個產品級的創新,但在中國,微博卻慢慢演變成了一場平臺級的競爭。
這種平臺級的競爭在新浪和騰訊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綜觀中國互聯網商業發展歷程,“老三大”(新浪、搜狐、網易)在某個時點上被“新三大”(騰訊、百度、阿里巴巴)超越,無論在用戶數、影響力還是商業價值上,兩個陣營都相差甚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超越者相對于被超越者,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都是平臺型公司。這種風水輪流轉的事實,充分證明了美國互聯網觀察家凱文·凱利所總結的有關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一個深刻道理:產品級創新與公司級創新,最終會不敵平臺級創新,唯有平臺級的創新才有影響全局的力度和改變一切的深度,并且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和長久的生命力。僅舉一例:一旦以即時通信起家、把自身打造成為一個超級平臺的騰訊轉做內容,反而可以輕易超過三大傳統門戶,迅速占據中國最大的門戶服務提供商的位置。
“三個老大”
進一步比較“三個老大”,可以看到新浪比其他兩家更為窘困:搜狐和網易都能靠游戲賺錢,而新浪的強項只有新聞,收入依賴于品牌廣告,這可以解釋為何新浪把微博當做“救命稻草”,新浪傳統上以內容為本,當用戶的內容需求,迅速由新聞瀏覽、論壇、博客向SNS和微博轉移時,它絕不能容許自己在內容變局中有任何閃失,否則會直接危及立身之本;同時,新浪很久以來就在苦苦尋找擺脫“內容+廣告”單腿走路式的困境的出路,微博給它提供了進入互聯網下一波大潮一社會性網絡的天賜良機,盡管其背后的贏利模式還遠不清晰;而且,新浪看到了自己變身平臺型公司的潛在可能,依靠微博向平臺轉變,新浪第一次擁有了重新殺回中國互聯網業第一陣營的機會。
這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什么騰訊的應戰最為下力氣。騰訊曾經半心半意地做過滔滔,驀然回首,才發現新浪已經攻到自己的城池之下,而使用的進攻利器,恰是當初它如果過多投入就可能在內部產生“左右互搏”的微博。相較“新三大”中的其他兩位一搜索和電子商務都需要別樣的積累與能力一騰訊所擅長的社交和內容,面對新浪微博,卻并沒有萬無一失的“馬奇諾防線”。關注與被關注,私信,微群,輕而易舉的分享,無時無刻的溝通,都對QQ的價值可能產生巨大的侵蝕。
騰訊前所未有地為單一業務在央視投放電視廣告,大眾用戶構成了騰訊微博的強大基礎,它可以通過捆綁QQ用戶迅速拉升用戶數,但問題在于,新浪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成功地規定了中國式微博的名人化和媒體化路徑。所以,未來幾年里,中國互聯網業最有看點、也非常有可能重寫整個產業格局的一場競爭就是騰訊與新浪的微博大戰。
至于搜狐,張朝陽親自披掛上陣,像一個產品經理一樣主抓搜狐微博,但其差異性尚待張揚。張朝陽的認識足夠到位,“微博這樣一個以個人為中心兼顧群體關系的隨時隨地近乎即時的互聯網互動產品,是技術進步和用戶行為演化從無數個可能性中選擇出來的正果”,可惜他的認識有點遲了,但張朝陽顯然不會滿足只做一個追隨者。倒是網易,在專題、跟帖等內容產品上有不俗的表現,其強大的編輯策劃能力需要和網民自生產的能力有一個良好的結合。
要以用戶為本
其實,中國式微博有一些先天不足:過度強調名人效應而損害了微博類產品內中應有的平等性;媒體化的放大導致對用戶缺乏應有的尊重,獨特的中國互聯網監管讓微博難有真正的“態度”。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要對微博大戰有什么期待,那就是希望各家真正地把“以用戶為本”落到實處。
事實上,對于微博來說,這一新興營銷方式對用戶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但這其中無論是哪種營銷方式,都需要以用戶為根本,因為現在無論是微博還是其他營銷方式,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抓住用戶的口味,知道他們喜歡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只有這樣,用戶才會穩定,企業才會擁有固定的客戶群體,如果拋棄這種理念的話,都是徒勞。
高技術產業長期以來就存在著技術用戶和商業人士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張力”。前者創造和積極使用新應用往往是因為“這很好玩,也很有用”,而后者對新技術的投入則是出于他們賺錢的渴望。這當然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概括,因為兩者并非截然對立。然而,高技術史的演變一再證明,最具革命性的應用常常不是來自商業性組織,而是來自對網絡充滿熱愛的忠誠用戶。這些人最感興趣的是“扮酷”而不是賺錢。所以,請不要將商業利益凌駕于用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