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皆著西服的情況下,中國服裝企業在服裝品牌經營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做中國的“西服”還是做歐美的“西服”。
目前國內中高端服裝市場中的強勢品牌,絕大多數都是“假洋鬼子”,即貼洋品牌而在國內生產和銷售。不久前,有媒體以“卡爾丹頓等國產服飾貼洋商標賺取暴利”為題對卡爾丹頓進行了負面報導,批判其在國外注冊品牌,以歐美概念在國內市場牟取高額利潤的行為,并直指與其相似做法的國內服裝企業。
報道引起了國內很多服裝企業的不安。多家國內服裝企業高管與我談起這個話題,不約而同流露出對各自所在企業品牌定位和運營方向的彷徨,我認為彷徨大可不必。
相對國際品牌而言,這些起步較晚本土企業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斷借鑒吸收先進的設計、面料和制作工藝,使產品品質與國際大牌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他們擁有以中國人為主的、專業化的、高水平的產品設計生產團隊,能夠設計和生產與國際高端品牌同等品質的服裝產品。這些企業還擁有健全的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按照高端品牌的品牌建設和管理手段管理品牌,建設高水準的終端形象,并且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數量不斷擴大的忠實顧客群。
客觀地講,經過近二十年來市場經濟的砥礪,這些品牌的產品設計、制作工藝和品牌管理和國際品牌的差距越來越小。相對國際品牌而言,他們的服裝產品不僅具有更高的性價比,而且在捕捉中國消費者“消費脈搏”、契合中國市場需求的設計研發能力方面甚至已經超越了國際品牌。
但在全民皆著西服的情況下,中國服裝企業在服裝品牌經營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做中國的“西服”還是做歐美的“西服”。服裝文化與民族、社會文化形態有著直接的聯系,做西服就要按照按照西服的文化、傳統和規律來經營,明智的西服品牌經營者一定會借鑒、效仿歐美成熟服裝企業的經營模式。
正如中國所有的日本料理店都會取一個“德川家”或者“大漁”之類的日本名字一樣,每個做“西服”的企業都會自然的想給品牌一個歐美風格的名字,以彰顯品牌文化背景的原滋原味。去歐洲注冊品牌,既有出于商標保護的目的,同時也為注入相應品牌文化奠定基礎,相信絕大多數企業在歐洲注冊商標的目的并非為了欺騙消費者。
當然,在“假洋鬼子”運作的初級階段,不排除有的品牌在國內生產卻打上歐洲制造的標簽,有的品牌則冒充國際一線品牌欺騙消費者。
通過10多年的不懈追趕,“假洋鬼子”的成衣品質與國際大牌的差距很小,與國際大牌同等面料、同等質量的產品,銷售價格不到國際大牌的1/3,談到“牟取暴利”,本土“假洋鬼子”的產品擁有更高的性價比。
寫到這里,我想要反問一句,既然歐美奢侈品牌可以在中國加工(或者是百分之七八十的工序在中國完成)后貼上國外制造的標簽,然后高價銷售給中國消費者,中國企業為什么不能以同等質量的產品以更低更合理的價格銷售呢?如果只能歐美品牌“列強”可以用歐洲文化攫取高額利潤,國內服裝企業為什么不能以歐美文化作為賣點之一,獲取合理利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