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表明,涉農民間投資有助于農民增收、地方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市場風險很大。支持和保護涉農民間投資,需強化對涉農產品的價格信息監測預警,大力發展涉農產業保險和再保險,加大金融機構對涉農民間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構筑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民間涉農投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涉農民間投資;市場風險預警;信貸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4-0035-03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了對“三農”的財政、金融資金支持力度。但由于我國農業人口占比偏高、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僅靠國家投入遠不能滿足農業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隨著國家多項惠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民間資本逐步投向涉農領域,作為國家投資的有效補充,在傳統農業改造、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經濟繁榮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為了解相關情況,筆者對河北省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涉農民間投資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
一、保定市涉農民間投資發展基本情況
1. 涉農民間投資呈現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2006~2010年,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每年涉農民間投資額度分別為575258、602150、737746、794692、829221萬元, 連續5年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11%,呈現穩步活躍發展的良好趨勢。
2. 投資領域以種植、養殖、農產業加工等傳統涉農產業為主,但占比呈下降趨勢。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涉農民間投資領域較為廣泛,涉及到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貿市場建設、休閑農業、農業科研、其他涉農產業等方面,其中投資于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傳統涉農產業的資金較為集中。2006~2010年投入上述三個傳統涉農產業的民間資本額度分別為446197、463926、509195、564329、565940萬元, 分別占當年全部涉農投資額的比例為77.6%、77%、69%、71%、68.2%,所占比重較大但呈現下降的趨勢。
3. 單筆大額投資逐年增加。2006~2010年,保定市涉農民間投資單筆額度在50萬元以上的大額投資分別為960、999、1290、1446、1694項, 投資總金額分別為53665、76671、89431、96788、126034萬元,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9.1%和33.7%。其中,轄內最高單筆涉農民間投資為淶水縣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額為2600萬元,以養殖肉驢為主,全部投資為初期投入。
4. 投資運作的主要形式以“投資人自主選擇項目”為主。近年來,隨著農牧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農業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投資人自主選擇投資項目成為民間資本投入涉農領域的主要方式。2010年,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投資人自主選擇項目的涉農民間投資金額為553284萬元,占當年涉農民間投資總額的66.7%。例如,定州市一位農民自主投資創建的花生油有限公司,總投資5950萬元,年產花生油5000噸、花生粕1萬噸,年產值1.2億元,帶動4000多農戶種植1.4萬畝花生,目前已發展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5. 地方政府搭建民間投資平臺有力助推了涉農民間投資發展。近年來,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支持“三農”配套優惠政策的同時,通過項目推介會、組團招商、推廣公司+農戶模式等方式,搭建民間投資平臺,向社會各界推介當地優勢項目,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涉農領域。例如,定興縣2010年通過政府搭建平臺投資開展了兩個項目,分別是固城養豬場和賢寓鎮龍華村、姚村鄉辛木村大棚蔬菜養殖基地。養豬場總投資3200萬元,其中農民出資2400萬元,農聯社信貸支持800萬元,年出欄1.8萬頭,年創利潤630萬元;兩村標準化蔬菜養殖大棚120多個, 每個標準化大棚面積1200平米,其中每個大棚政府補助0.2萬元,總投資1000余萬元,年創收360余萬元。蠡縣政府結合當地土壤特點,通過召開產品交易會、搭建技術指導和銷售平臺等方法,引導民間投資投入麻山藥種植和加工產業, 使該產業帶動的鄉鎮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6個,形成了特色產業,2010年該產業民間投資總額達9800萬元,是2006年的3倍。
從調查情況看, 涉農民間投資對提高當地農民收入、提高地方的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6~2010年,保定市轄區22個縣(市)涉農民間投資所實現的總利潤分別為75419、85982、96487、108692、135650萬元, 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趨勢,年均增長20%,為投資人帶來了較為穩定豐厚的回報; 涉農民間投資創造產值分別為23.2、25.9、28.6、31.3、34.8億元,年均增長12.5%,涉農民間投資創造產值對轄區GDP的占比由2006年的6.2%提高至2010年的8.3%。2010年, 涉農民間投資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77.5萬人, 2006年以來,年均增長5.01%。同時,民間投資還幫助偏遠地區農民解決了很多生產生活問題。
二、保定市涉農民間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市場風險較大,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農村普遍實行分產到戶,自主經營,投資規模小。同時,農產品市場自身波動十分劇烈,利潤高時民間投資一哄而上,以致供過于求,加之抵御市場變化和抗風險能力較差, 導致部分人損失慘重。如2010年冬季,由于受自然災害影響,同時周邊韓國大白菜價格暴漲,定州市許多農戶預計大白菜價格還會上漲,紛紛以每斤6~7角的價格囤積收儲大白菜,加上儲藏費用,成本在7~8角/斤,可到2011年初,大白菜價格一路下滑到1~2角/斤,導致這些農戶的投資幾乎全部損失;易縣振興養殖廠在2008年投資15萬元養殖肉雞,受當時收購價格下滑影響,當年虧損近12萬元,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積極性。
2. 涉農民間投資面臨人才“瓶頸”。農村的交通、通信、水、電、氣等基礎設施“硬環境”比城市差,同時教育、技術培訓、醫療衛生條件等“軟環境”也與城市差距很大,導致了農村人才紛紛流向城市, 農業領域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許多涉農民間投資項目難以留住人才。例如,從對轄區的500家涉農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表明, 目前,1/3以上存在管理等優秀人才短缺的問題。
3. 農業保險缺位阻礙涉農投資的進一步發展。農業企業與工業企業不同,它在承擔市場風險的同時,還要承擔自然災害風險。因此,農業保險是民間資本投資農業產業所必需的。 但目前我國保險業務已基本退出農業市場。其原因:一是商業保險公司難以承受農業保險的巨大風險和高額賠付;二是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不夠。加之政府還沒有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也沒有向商業保險機構提供再保險。相關保障措施的缺失阻礙了涉農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4. 涉農民間投資項目融資難問題較為突出。(1) 財務混亂、不規范。轄內一些重點涉農企業,從經營效益、市場前景和產品銷路等方面符合信貸發放條件,但財務混亂,不能提供完整、規范、清晰的財務報表,因而達不到銀行的貸款要求,被拒之門外。(2)貸款利率偏高。據對轄區部分金融機構辦理的涉農貸款執行利率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 六成以上的貸款利率按基準利率的1.4倍以上執行,農信社加權平均利率近9%,郵儲銀行利率則接近11%。過高的利息負擔,導致中小涉農企業和農戶融資成本偏高。(3)缺少有效的抵押財產。農村擔保體系不完善,土地承包權及附屬物抵押存在較多法律障礙,其他有效的抵押資產也十分缺乏,導致民間投資項目獲得貸款難。
5. 涉農民間投融資管理及服務體系不健全。雖然涉農民間投資比較活躍,但國家或地方尚無規范管理民間投融資活動的管理機構和具體措施。宏觀經濟政策和環境的變化也增加了民間投融資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在經濟不景氣時鼓勵民間投資,經濟高漲時忽視民間投資的情況未得到根本改變。投資者在履行程序、選擇投資方向、爭取技術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務, 往往造成投資的盲目性和經濟損失。 與國家金融信貸相比,民間投融資大多靠道義約束,幾乎沒有任何法定程序的審查和監督,給一些非法融資和投資詐騙者造成可乘之機。
三、對策建議
1. 強化對涉農產品的價格信息監測預警并定期發布,降低投資面臨的市場風險。各級政府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主體,可以指導建立各種專業協會組織,及時統計掌握各種涉農產品的種養殖數量、加工能力、市場需求狀況等市場信息,并定期及時發布。對明顯供大于求的行業實行風險預警機制,減少投資的盲目性,避免市場大起大落,降低涉農投資的市場風險,。
2.設立專門的涉農投資產業園區,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吸引人才。為了鼓勵涉農民間投資產業的發展,解決人才“瓶頸”問題,各級地方政府應該設立涉農投資產業園區并建設相應的生活服務區。 在園區內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發展交通、通信、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優化“硬環境”;發展教育、培訓、醫療等服務行業,優化“軟環境”,這樣才能吸引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為涉農產業發展提供好人才支撐。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包括政府組織以及社會力量,加強對涉農民營企業家的培訓,提高投資者整體素質。
3. 采取各種激勵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涉農產業保險和再保險。(1)加快涉農產業保險地方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地方保險制度的形式明確農業保險的公共產品屬性,明確地方政府參與農業保險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對農業保險的組織形式、保險金額、費率以及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做出相應規定,強化地方政府在開展保險中的職能和作用。(2) 組建地方農業保險公司。組建適應地方特點的區域保險公司,在經營方針上,堅持自主經營、保本微利、自求平衡;在經營策略上,側重拓展以高科技為先導的產業化農業、 綠色生態農業、農業基礎設施等;在服務對象上,堅持以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經營為重點,合理增加種植業、養殖業等風險較高的險種,同時結合農村醫療保險,走“大保險”之路。(3)加快涉農產業再保險的建立完善。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化風險保障基金,由財政撥出一定資金促進農業再保險業務開展,降低商業保險機構開展農業再保險業務的風險,提高其參與積極性。(4)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點范圍,盡快建立國家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專司農業保險業務。大力推進農業保險,使投資者預期收益可測,風險可控。
4. 通過規范財務管理和創造擔保抵押條件,加大金融機構對涉農民間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1) 加強對涉農企業的財務規范化管理, 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其工作人員素質, 提高其財務報表質量, 盡快達到銀行貸款條件的要求。(2)由政府牽頭組建涉農投資項目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為涉農民間資金提供融資擔保服務,降低貸款利率;同時,對信譽好的民間投資企業、農業項目,政府可通過“銀企洽談會”形式促進對接,使銀行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商定授信額度,達到簡化貸款、擔保手續和降低貸款利率的目的。(3)借鑒林權抵押經驗,破除法律障礙,大力推進農村企業土地及農民土地承包權和附屬物成為可抵押標的物,解決涉農民間投資的融資抵押難問題。
5. 構筑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民間涉農產業投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地政府應把促進和引導涉農民間投資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建立健全管理組織體系,給予涉農民間投資更多的寬松優惠政策和更有效支持。(1)在收費、稅收、財政補貼、貼息、補助等方面對農業投資繼續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以建立對農業投資的激勵機制。(2)建立為涉農民間投資者服務的商會、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幫助涉農民間投融資者建立規范的產權制度、財會制度和人員培訓制度。(3) 發展以服務為宗旨的涉農民間資本投資咨詢機構,在投資決策、技術開發等方面為民間投資者提供必要的幫助;為農戶、企業與農業科研機構之間以及企業、農戶相互之間的協作提供人員培訓、經營指導等服務,營造良好的涉農投資氛圍。(4)發展提供政策、法律、財會、技術、管理和市場信息等服務的中介組織,引導涉農民間投資逐步向現代化、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集團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易其昭,蓋俊國. 欠發達地區涉農民間投資問題探析[J]. 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7).
[2]孫旭,羅季. 我國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影響[J]. 預測,2004(1).
[3]郭鷹. 發達地區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影響分析[J]. 蘭州商學院學報,2009(12).
[4]張中華,鄭群峰,柳莎. 中國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關系研究述評[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5).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