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體系,采取措施確保金融消費者在進行金融消費時想選擇、會選擇、能選擇,并且能夠正確選擇,實現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選擇權 ;保障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4-0012-03
一、引言
選擇權是消費者的重要權利,1962年3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發表《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國情咨文》,首次明確提出消費者應享有的四項基本權利,即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和建議權。1993年,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規定了消費者選擇權, 但由于受傳統的計劃經濟和賣方市場格局的影響, 消費者對金融消費選擇權這一法定權利并不熟悉,更鮮有人依法維權。本文擬對金融消費選擇權的基本內容及其實現形式作粗淺分析, 并提出保障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幾點政策建議, 以期推動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并以此促進金融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維護金融秩序。
二、金融消費者選擇權基本內容分析
從法律規定看, 我國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主要規范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第二款的相關規定,即“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但作為金融消費者的一項基本權利,選擇權要以財產權為基礎,以公平競爭為條件,以自主自愿為核心, 它們共同構成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基本內容。
1.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基本內涵。“自主選擇權作為一種消費權,是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所享有的自由選擇商品或者服務,實現其消費利益的一種手段,它由主觀自愿權和客觀自由權兩種具體權利構成。” [1] 金融消費者選擇權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在金融領域的延伸和細化,由于金融業務的特殊性,金融消費者選擇權以消費者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為前提, 以如何購買和向誰購買為主要內容。概言之,金融消費者選擇權是指金融消費者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是否購買某一個或某一些金融產品和服務,是否購買某一家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強制或代替金融消費者做出選擇。
2.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核心要件。 金融消費者選擇權核心要件有二, 一是自主決策, 二是自擔風險。自主決策是指金融消費者根據其知識、經驗,結合其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實際需求, 以及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 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決定其金融消費行為。需要說明的是,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不是萬能的,它既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同時也要尊重金融機構合法的選擇權, 如金融機構可以對理財產品設定準入門檻, 或對不同的理財產品購買者設定不同的費率等。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金融消費者消費金融產品或服務總要承擔風險, 即便是所謂的保本產品也要承擔通貨膨脹帶來的貶值風險,所以金融消費者要為其自主做出的選擇承擔全部風險,當然也相應地享受其全部收益。正是基于風險自擔的要求, 金融消費者既要具備知識和經驗等自主做出合理選擇的主觀條件, 又要具備知情權等客觀條件,如果金融機構不當經營行為侵犯了其知情權,影響其做出合理選擇,金融消費者就有權要求賠償或補償。
3.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制度基礎。 金融消費者之所以擁有自主選擇權, 主要是基于其財產所有權和法律平等權。 財產所有權是指金融消費者所擁有的可以以貨幣進行計算的權利, 在金融領域主要表現為物權、債權,以及上市公司股權,特定情況下也包括繼承權和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益。 債權是金融財產權的最主要形式,如儲蓄存款、消費貸款、債券投資和商業保險等; 物權主要是指金融消費者擁有或買賣的實物資產,如金條、銀條等貴金屬實物;股權主要是指金融消費者持有或買賣的上市公司股權,它是金融消費者對上市公司資產所有權的體現。財產權是財產所有制下對世權或對人權 ① 的具體體現,金融消費者可以通過自主處分其物權、債權或股權等財產來服務或滿足其生活消費。 現代社會經濟是法制經濟, 其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同經濟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包括政治權利平等和經濟權利平等。就金融消費而言,交易雙方經濟地位和實力相差懸殊,需要法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平等的經濟權利保護,這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法律對消費者扶弱抑強的特殊保護。以法律平等權為基礎,金融消費者可以通過行使自主選擇權,克服或避免其資金實力、專業技能等方面的不對稱和不平等, 達到使其財產保值和增值的直接目的, 并實現提高生活質量的最終目的。
4.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行使條件。 有了財產所有權和法律平等權, 金融消費者要有效行使其自主選擇權,還需要克服信息不對稱、實力不對等的現實問題,否則選擇權的行使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賦予和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并保證公平的金融競爭環境, 是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重要行使條件。 我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尚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種類多、創新快、專業性強,金融專業人士尚不能完全掌握和選擇,受知識、能力、時間、經驗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的普通社會大眾更難從紛繁復雜、 變化莫測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類型。為此,需要通過行政和經濟手段保證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 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內容;二是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主要收益; 三是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主要風險。同時,金融機構還要通過問卷測試等手段讓金融消費者了解其風險承受能力, 以使其更加正確合理地做出消費選擇。
金融消費雖然是平等主體的自主消費行為,但不平等的地位卻是現實存在。 一是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之間實力相差懸殊,店大欺客難以杜絕;二是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實力相差懸殊, 持強凌弱也難以杜絕。要保證金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也需要從制度上限制金融機構, 特別是行業巨頭的金融強權,主要措施是營造公平的金融競爭環境,即金融機構不論規模大小、實力強弱,都應該受到平等的監督管理, 并且只能通過市場允許的經濟手段公平地開展業務。
三、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類型及問題分析
金融業是我國少數幾個實行嚴格準入管理的行業,根據其業務性質和類型,金融機構的業務大致可以分為準行政性業務、準壟斷性業務和競爭性業務,不同的業務類型賦予金融消費者不同的選擇權,金融消費者在行使選擇權時主要存在選擇權受限的現實問題。
1.準行政性業務選擇權與行業選擇問題。 這里的準行政性金融業務并非一個規范的概念, 主要是指某個或某些金融機構依據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金融行業協會的自律規范等開展的排他性業務。 如開立支付結算賬戶或證券投資賬戶,購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等。這些業務雖然并不指定某一家金融機構獨家經營, 但由于附加了行政強制功能, 金融消費者必須滿足法律法規要求的條件,并且從選擇權的角度看,他們只有特定機構選擇權而沒有行業選擇權或者是類選擇權。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為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購買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是參加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的前置條件, 否則不具備上路行駛的條件,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扣留未投保車輛直至依照規定投保, 并處依照規定投保最低責任限額應繳納的保險費的兩倍罰款。 在金融實踐中, 有些金融機構還將此類準行政性業務與行政管理權相結合,實現獨家經營機制,如指定某金融機構獨家承擔新購置機動車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等, 更是直接剝奪了金融消費者僅有的金融機構選擇權。
2.準壟斷性業務選擇權與強制選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行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從行業整體看,基本符合競爭性行業的標準,但在某些領域或區域,仍呈明顯的壟斷性,本文將這部分業務暫稱為準壟斷性業務。 這里的準壟斷性業務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借助其機構或業務優勢, 以及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的資源優勢所形成的獨占性業務。 如某城市商業銀行獨家代理本市的公共事業性收費項目, 某縣財政性工資發放由農村信用社獨家代理,等等。準壟斷性業務主要發生在某些領域或區域, 這與當前地方金融管理體制不完善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金融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實行中央集中管理,派出機構分層負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于地方性金融機構實行行政管理,承擔風險處置責任。為增強本地區金融機構對經濟的支持力度, 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必然傾向于支持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開展準壟斷性經營,從而直接或間接剝奪了金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3. 競爭性業務與自主選擇問題。 近年來我國法人金融機構總體數量基本保持穩定, 但分支機構和業務都處于快速擴張階段, 而且產品和服務雷同性強,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消費者有較高的自主選擇權。如金融消費者在選擇儲蓄存款機構時,不僅可以考慮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 還可以考慮金融機構能提供的“獎品”等項目。在競爭性業務領域侵犯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行為主要發生在中間業務或創新性業務領域,主要形式包括:不經金融消費者同意,以國際慣例或行業慣例的名義自行變更收費標準等金融合約的內容;向金融消費者片面推銷,通過夸大收益或不預警風險等手段誘導金融消費; 對金融消費者設定不合理的消費門檻等。當然,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作為契約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就競爭性金融業務而言,金融消費者有自主選擇權,金融機構也同樣應該享有選擇權, 如金融機構可以對不同金額的理財產品設定不同的費率水平。同時,金融機構的選擇權應該合法合理, 并且應當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如機動車所有人可以自主選擇保險公司來購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但如果各家保險公司都以其多發生交通事故為由拒絕其投保,就屬于侵犯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行為;如果保險公司上浮其保險收費標準作為投保條件, 則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犯投保人的選擇權。
四、保障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政策建議
后金融危機時代,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已上升到金融安全和金融戰略的高度, 選擇權問題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應納入統一的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體系, 采取措施確保金融消費者在進行金融消費時想選擇、會選擇、能選擇,并且能夠正確選擇,實現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1.構建金融消費者素質教育體系, 提高金融消費者自主正確選擇的意識和能力。 金融消費者選擇權是一項主動性權利, 其有效實施的關鍵是消費者具有較好的金融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選擇意識與選擇能力,加強金融消費者素質教育則是關鍵之關鍵。為此, 當務之急是著手構建比較完善的金融消費者素質教育體系,推動社會、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等多方協作。(1)通過電視、互聯網絡和報紙等媒體宣傳和普及金融知識和金融消費知識;(2)在學校教育中設置消費者教育課程, 重點向中小學生宣傳消費知識, 并通過學生帶動家長的形式提高消費者素質;(3)規定金融機構的強制性金融消費者素質教育義務, 如推行特定金融產品銷售風險揭示確認書制度, 建立金融機構消費者教育工作考核制度等;(4)規定各類金融行業協會的金融消費者教育職責,明確協會自身以及協會指導其會員開展消費者教育的具體工作安排;(5)規定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金融消費者教育職責, 在現行體制下可以考慮將金融消費者教育的組織指導職權授予中央銀行, 并由其分支機構行使。 通過上述各種途徑和措施的協調配合,構建起比較廣泛的金融消費者教育體系,增強金融消費的相關知識,提高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理解力與判斷力, 以及金融維權意識和能力,保證其能自主正確地行使金融消費選擇權。
2.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體系, 為金融消費者選擇權提供可靠的法律和行政保護。 在當前金融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體制下, 可以采取分二步走的策略:(1)可以考慮在銀、證、保三家監管機構分別設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 賦予其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建議職責, 明確其對涉及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等基本權益的基本業務規則的審批或備案管理職責, 以及受理和處理金融消費者侵權投訴的監管職責等。同時, 建立各家監管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和金融機構聲譽風險防控部門的聯動機制, 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金融風險管理、 監管指標考核等聯系起來,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執行力度。(2)借鑒美國《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將各家監管機構內設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整合為獨立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 獨立履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職責, 在行政建制上可以考慮歸屬于中央銀行,以保證其獨立和效率。金融消費者保護局的一項重要職責, 應當是制定各類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的標準格式,作為最低披露標準,并監督金融機構嚴格執行, 以確保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3.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影響評價制度,作為金融監管部門審批或備案金融產品時的前置程序。消費者選擇權影響評價,是在金融機構銷售某項金融產品或推出金融服務之前,由金融監管部門或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預先對其是否可能侵犯消費者選擇權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以作為是否批準備案的依據。 通過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影響評價制度, 可以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對金融消費者選擇權的侵犯, 從而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此建議同樣適用于對財產權和安全權等其他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4.培育公開透明、高效有序、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盡力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選擇需求。保障金融消費者選擇權, 不僅需要解決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意識和選擇能力問題, 同時還要解決制約金融消費者自主選擇的市場問題, 即嚴格限制金融機構準行政性和準壟斷性金融業務, 將盡可能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實現自由競爭,變金融消費者的被動選擇為自主選擇。為此,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通過法律法規清理等方式對金融機構的排他性業務和保護性業務進行全面規范,破除行政保護,創造條件支持金融機構實行市場化經營,實現自由競爭;二是根據我國金融發展現狀和金融消費者的素質狀況,加強對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的審批管理或備案管理, 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金融消費者需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建立健全競爭性金融市場,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選擇需求。
參考文獻:
[1]王興運. “自主選擇權”探析[J]. 理論導刊,2005(4):63-65.
[2]韓煥玲. 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從QQ與360 大戰說起[J]. 經濟研究導刊,2011(7):210-211.
[3]許書煙. 消費者選擇權研究——消費者選擇權多方位保護的構想[J]. 中國市場,2010(35):106-108.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