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如果一位相識請你在飯店共進午餐的話,說明他認為你是一位事業(yè)上的“潛在的合作伙伴”,或者認為你是一位精神上“交流聊天”能使其有所收益的談話對象,或更簡單,他在某事上有求于你。當他邀請你赴家宴,這證明他可能認為你夠格介紹給飯桌上的其他朋友。巴黎上流社會某些著名的家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名人、富人、俗人均趨之若鶩。如果你也被邀,你這才算進入了這個朋友的社交圈子。法國一些重要歷史,有時也就是在這些家宴中書寫的。如法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薩科齊與第一夫人卡爾拉·布呂妮,就是在雅克·賽蓋拉府上的晚宴首次相遇的。
雅克·賽蓋拉曾在《法蘭西晚報》當過記者,后來還曾擔任《巴黎競賽畫報》總編。80年代后成為富甲一方的廣告公司的大老板。他曾是法國社會黨前總統(tǒng)密特朗1981年成功當選總統(tǒng)時主管其公眾形象的負責人。當時密特朗著名的競選口號“平靜的力量”就是他提出來的。到了2007年大選時,自稱左翼的賽蓋拉先是支持社會黨的羅亞爾,后來卻轉(zhuǎn)而投票給薩科齊,所以他被稱為“全巴黎的朋友”。
賽蓋拉于2007年11月周三的一天,將總統(tǒng)薩科齊和歌星卡爾拉等人請到家中,并安排兩人坐在一起。晚上了發(fā)生了很多事。賽蓋拉后來在他寫的一本書《未經(jīng)許可的自傳》中對此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其中有些“鏡頭”已經(jīng)成為法國歷史學家們研究“薩科齊時代”的寶貴資料。第一個進門的卡爾拉將平時愛穿的高跟鞋換成了平底鞋,由此可窺卡爾拉心有多細。而最后一個到來的是薩科齊,手里還拿著手機。他剛剛坐下,手初就響了。“是情人電話嗎?”卡爾拉開玩笑問;“不是,是正經(jīng)事兒。”總統(tǒng)回答,“工會領(lǐng)袖貝爾納·蒂波的電話。”薩科齊還對歌星說:“其實我們做的是同一種職業(yè):用語言來吸引公眾。你是通過你的歌,而我則是我的演講。”另外一位著名記者、法國三大擁司周刊之一。《觀點》雜志的老板、記者弗朗一奧利維·吉斯布爾在他最近發(fā)表的新書《總統(tǒng)先生》中也提到這次家宴:卡爾拉在獻唱一首“人人都是奇特的”之后,薩科齊湊近卡爾拉的耳邊悄悄地說:“卡爾拉,你敢不敢當著眾人的面親我的嘴?”
在法國上流社會的家宴中,有一角色往往不可或缺:一位法蘭西院士,或一位著名文人。在這次未來新第一家庭相遇的晚宴上也同樣,哲學家呂克·費利扮演了這個角色。這真是令人深省的一幕!要是薩科齊如拿破侖一樣有一位御用畫家大衛(wèi)的話,這絕對是一幅“家宴”的杰作。因為這一家宴,恰恰是今日法國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一個縮影。
從表面上看,總統(tǒng)扮演的是中心角色。然而在民主體制下,總統(tǒng)是靠選民的選票才能上臺。而選舉需要兩大法寶:金錢和輿論。賽蓋拉和呂克·費利就扮演著這個提供金錢與輿論的角色。
金錢與媒體掌握在財團手中。因此,政治家需要財團和媒體的支持。當然反過來,政權(quán)也能反制財團和媒體。比如密特朗時代,總統(tǒng)通過對媒體人士進行竊聽、查稅來對其施加壓力。三者之間存在著摩擦與斗爭,但總體上則更多的是相互提攜與合作。
作家埃爾維·康普夫在他的新書《我們受夠了寡頭政治,民主萬歲》中開宗明義地問:我們生活在專制社會中嗎?不是。我們生活在民主體制里嗎?也不是……他試圖證明,戰(zhàn)后半個世紀以來,在財團、媒體和政權(quán)日益走向一種典型的“寡頭政治”結(jié)構(gòu)。
記者弗朗-奧利維·吉斯布爾也曾邀請當時還是內(nèi)政部長的薩科齊赴家宴。他用來招待薩科齊的是拉圖城堡1989年的一瓶葡萄酒,和價格在法國比黃金還要貴的一大塊松露……“新三權(quán)”的特點之一,就是都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