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漆帽筒;盧葵生;新羅山人;清代
[摘要]帽筒出現(xiàn)于清代嘉慶年間,是清朝官員放置花翎頂戴用的。清朝末年,帽筒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并逐漸由實用器轉(zhuǎn)變?yōu)殛愒O(shè)觀賞品。河北大學(xué)博物館收藏有兩件清中期揚州制漆名家盧葵生制作的漆帽筒,上面刻有精美的圖案,并有盧葵生的刻款。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或下朝回家后放置花翎頂戴用的。帽筒最早出現(xiàn)在嘉慶年間,道光以后開始流行,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后期到民國時期,帽筒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用途也逐漸由實用器轉(zhuǎn)為陳設(shè)觀賞品。由于帽筒的器形易于展示畫面,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富有觀賞性,因此受到各階層人士的喜愛,直至20世紀50年代,還有家庭將其放置在上房內(nèi)的八仙桌或條案上,在居中擺放的插屏、座鐘等旁邊放置成對的帽筒。帽筒有圓柱、高筒、六楞、竹節(jié)、鏤空等多種形制,材料以陶瓷的為多,也有木、竹、漆、景泰藍等材質(zhì)的。
河北大學(xué)博物館收藏有兩件盧葵生制的漆帽筒,保存基本完整。這兩件帽筒是一對,均為竹節(jié)形,形制、大小完全一致,高31.5厘米,口徑12.8厘米,底徑14.4厘米,重0.86千克。兩個帽筒均髹朱漆,漆面上以刻刀雕出不同的圖案。其中一個帽筒上是幾株郁郁蔥蔥的竹子,自山石中伸展出來,修長挺拔(圖一)。竹林邊有一位老者,頭梳髻,蓄短須,身穿寬松長袍,正在對竹欣賞。老者的身后有一個小童,留齊眉短發(fā),圓圓的臉上帶著笑容,雙手捧著書匣侍立(圖二)。圖案上方有2行11個字的刻銘“新羅山人寫于解弢館中圖”。圖案刻工簡潔,布局疏朗,只寥寥數(shù)筆就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蒼翠的竹林,錯落有致的山石花草,安詳?shù)睦险撸蓯鄣臅C蓖驳撞空杏幸粋€2行4字的方框刻款,內(nèi)書“葵生慕古”(圖三)。另一個帽筒上描繪的是一間茅屋,周圍有草地,幾棵挺拔的樹木將茅屋掩映其中,屋前屋后還有幾株高大的芭蕉樹,蕉葉肥大茂盛,旁邊是幾塊山石突兀(圖四)。茅屋后有一道籬笆通向遠方,茅屋正面為一扇木門,側(cè)面有一窗,窗前設(shè)有桌椅,一老者憑窗而坐,正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圖五)。圖案上方有2行共10個字的刻銘“秋窗讀易新羅山人寫圖”。帽筒底部正中有一個2行4字的方框刻款,內(nèi)書“葵生慕古”。



帽筒題銘中的“新羅山人”指的是華巖。華巖(1682-1756年),字德嵩,號秋岳,又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飄篷者”。福建上杭人,后寓杭州。工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脫去時習(xí),力追古法,寫動物尤佳。善書,能詩,時稱“三絕”,為清代杰出的繪畫大家。華巖在揚州賣畫甚久,71歲才回到杭州的舊居“解弢館”。他一生貧困,以賣畫為生,在揚州時結(jié)識了金農(nóng)、高翔、李蟬、鄭板橋等人,彼此交流切磋,詩畫酬答,使其繪畫修養(yǎng)得到多方面的拓展,成為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漆器在我國歷史悠久,起源很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瓜棱狀木碗,外表涂有薄層朱紅涂料,經(jīng)鑒定為生漆,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漆器,距今已經(jīng)有7000多年的歷史。這種自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的漆木技術(shù),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以楚國漆器為典型代表的一個高潮。到明清時期,漆器的制造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制作工藝成熟,造型和品種齊全,尤其是在當(dāng)時經(jīng)濟最繁華的揚州,到清代中期已經(jīng)成為全國漆器制作中心和宮廷漆制用品的一大生產(chǎn)基地,名家輩出,盧葵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大師。
盧葵生(? -1850),名棟,字葵生,揚州人,生活于嘉慶、道光年間。葵生的祖父盧映之精于鑲嵌漆器,在制漆行業(yè)中獨樹一幟,雖為匠人,但高雅博古,德藝雙馨。盧葵生自幼跟隨祖父學(xué)藝,一生受祖父影響極深,為人寬厚正直,喜歡與文人雅士交往,少年時就拜著名畫家張賜寧為師,因此不僅漆藝超群,在書畫上也有較高的造詣,凡文玩諸器無不以漆砂為之。當(dāng)時的人們稱贊他善髹漆,用朱漆尤精,上刻折枝花卉或鳥獸蟲魚,皆非尋常畫工所能及。河北大學(xué)博物館收藏的這兩件盧葵生款漆帽筒制作工整,畫工精美,堪稱珍品。
[責(zé)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