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下詩歌的發(fā)展趨勢抑或走向,我還是很贊賞楊方的看法——詩人的意義不是逃離,是介入存在,介入周遭世界,是“要到低處去,要在低處開出花來”。楊方(筆名:三棵樹)這樣說了,也在自己牧詩的道路上這樣做了。她的被列入21世紀文學(xué)之星叢書·2009年卷的詩集《像白云一樣生活》就是一個很堅實的佐證。
一、高貴的精神深埋在低處的泥土
一切高遠的精神光芒,都不會在空想的捏造中生生不息,它注定要存活在人間的煙火中。低處才是人類精神生存的沃土,才是梵·高的向日葵發(fā)出璀璨光芒的土壤所在。唯有汲取低處的苦難、風(fēng)雨、磨難,一個詩人內(nèi)心的體悟才會擁有重量和質(zhì)量。與自然之象奇妙的對話,才會暗示出生活內(nèi)部的某種精神秘密,才會凈化受信者的心靈,滋養(yǎng)他們的精神趣味,啟迪他們的心智,甚至在自我心靈的拓展和開掘上走的更深更遠。
楊方的詩,大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體味出來的詩意,她的詩充滿了對事物、對人平等的自然的體恤。體現(xiàn)了自足、淡泊、良善的人生態(tài)度。她在還原生活的同時,揭示出了人類現(xiàn)實的某種焦慮。她奇妙的詩思無不滲透在她與大千世界中一草一木的別樣的精神對話之中。
楊方的詩讀起來輕松而空靈,但有種深刻的徹悟蘊藏其中,照亮讀者。比如《塔爾寺前一棵樹》:“我驚訝你的超脫塵世/幾十年打坐寺前/藏香繚繞,葉片一一合掌/喇嘛們正在誦經(jīng)/這些經(jīng)文你早已在心里默記/風(fēng)吹一遍你就把經(jīng)文唱一遍/一字不錯//在某些方面我和你一樣/你頭頂長葉子/我心里長荒草/我們一起在時光中蕭條/在佛前赤身裸體,空無一物/我和你的區(qū)別在于你始終不動/而我始終亂走/我不知道自己今天身在此處/明天又身在何處/……//誰都知道人世蒼茫/世間萬物經(jīng)不起這樣追問/糊涂一點/別管是一天,還是一生/你不聞、不問,隱于寺/我返回人間,隱于市”。當我讀完此詩時,突然理解了楊方內(nèi)心面對佛教寺院前這棵樹宿命、淡定和此刻自我內(nèi)心的某種反思和糾結(jié)。好在那種超然的醒悟在末尾一節(jié),讓人對蒼茫人世大徹大悟、心神氣定、如釋重負。這也突然使我想起“要想內(nèi)心清凈,就過粗糙的生活”這句話來。這跟《菜根譚》里說到的“心實茅屋穩(wěn),清凈菜根香”的生存態(tài)度是一個道理。心懷寡欲,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確乎難能做到。楊方的這首詩除了二者高貴的精神對話之外,在人生苦旅中,內(nèi)心還有一絲絲對前路的茫然探尋,盡管它默默隱于寺,她努力隱于市中。她對生存的姿態(tài)通過物象給予了明確的表達。在這里,物性、人性和情感相通,互為關(guān)照。其實,真正的道理都是樸素而簡單有根的,她用自己淡定的思想照亮了生活。相信思想的力量能夠穿越時空。誠如著名詩人葉延濱對此詩的評價:“這種人生的滄桑感和對命運的追問,讓我們讀了有一種震撼。”其實,這種震撼往往來自詩人對低處事物的重新命名并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楊方對自然之物象重新賦予意義時,有她獨特的慧眼和心智。大多眾所熟悉的物象,在她的筆下體現(xiàn)出了一種別樣的味道,她把樸素的一些事物和場景,與自己的心境密切相扣,文字往往跳動著智慧的光芒,充滿了詩意的厚度。讓人讀后,既新鮮、新奇、耐品,又可去深度的思考。
生活的真理和樂趣,不在渺遠的蒼穹,而在泥土和泥土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生命的繁殖之中。高貴的精神品質(zhì)往往深埋在細微瑣碎的事物之中,在人類的最低處。楊方的好多詩作,比如:《你是蘿卜我是青菜》、《在一個叫金水灣的地方筑巢》、《像白云一樣生活》等等,都不同程度的揭示了這一簡樸而淡然的處世哲學(xué)和生存真理。其實細細品味,耐心回想,我們最幸福的事件,就是每天能夠被簡單而粗糙的生活細節(jié)溫暖著、感動著!
二、悲憫情懷和人文關(guān)懷是她對人性的良知體現(xiàn)
初識楊方是五、六年前,《飛天》主編、詩人馬青山帶著山西作家葛水平、甘肅作家趙劍云、北京作家周美蘭和詩人楊方等一行數(shù)人,從甘肅河西走廊繞道敦煌、格爾木,來到我所在的這座青海的草原城鎮(zhèn),我代表一級文聯(lián)組織在草原帳房接待了他們。小巧的楊方,羞澀中帶著頑性,不大說話。之前,我讀過她的一些小說和詩作。我不知道該怎樣把她本人與她的詩作聯(lián)系起來?本人的安靜與作品的情感奔放反差很大。她小小的軀體里蘊藏著閃爍的智慧和才情!讀過她這本詩集后,對她又有了新的審視。除第一輯“遠在他鄉(xiāng)”的靈性文字和空靈的詩意之外,第二、三輯中,更多的讓我看到了她對現(xiàn)實社會中,生活在最底層人群的那份悲憫情懷和對他們的人文關(guān)懷。我看到了楊方作為一位優(yōu)秀詩人內(nèi)心的仁善、良知和大愛,也洞察了她對這些人群的生存焦慮,以及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斷拷問和對工業(yè)時代的深刻反思。
像《西塔一路》中,他們把“……身體抵押給合同/無休止的跟機器一起轉(zhuǎn)動,轉(zhuǎn)動,轉(zhuǎn)動/重復(fù)著相同的機械運動,左臂向左一千次/右臂向右一千次,身體前傾一千次/把全部重量都壓上去/青春壓上去/疲憊和鄉(xiāng)愁一起壓上去/重一點,再重一點/一個工人的重量/全部加起來等于一本工資卡/在奔波中,微波而堅硬//……我只是看著他們,有著小小的悲憫/金屬碎屑一樣細小的疼痛/更多的人看不見”。這些在沉重的現(xiàn)實面前,用汗水和血疲于奔命在殘酷生活里的群體,在城市的夾層中茍延殘喘,他們整天面對的是圍墻、鐵欄桿和灰色的墻體,當面對那巨大的機器時,自己何嘗不是一臺轉(zhuǎn)動的機器。不息的轉(zhuǎn)動剔除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心的麻木像一張工資卡毫無表情。這類詩作還有《老鄉(xiāng)唱秦腔》、《為了幸福生活》、《農(nóng)民工兄弟》、《爬上樓頂?shù)霓r(nóng)民工》、《疼痛的小手指》等等,我的眼睛是潮濕的,我的內(nèi)心有無端的酸楚和隱痛。
楊方思想的觸角,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尖銳而細敏,她的這類詩作直指人們麻木的靈魂。在她的筆下,這群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忍受著來自外在和內(nèi)在不同方面的深深的糾結(jié)和痛楚。楊方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憫情懷和人文關(guān)懷,不但和他們的所思所想緊密相關(guān)且息息相通。依如著名評論家謝有順評論詩人鄭小瓊的詩作:“她分享生活的苦,并努力陳述著正直的良心,并在一種痛徹心腑的書寫中,為漂泊無依的靈魂得不到根本的撫慰而深懷悲憫”。同樣,楊方的這類詩作何嘗不是飽含著這樣的情懷。一個“要在低處去,要在那里開出花來”的詩人,她擁有著深厚的生活底蘊,擁有者最平凡而樸素的大愛。她的這些詩作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就是她的人格力量。反之,有了這樣的人格力量,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詩作。
在這篇短文里,受題目所限,不再多述對于楊方用獨特的眼光審視且感悟詩意的內(nèi)心秘密;用獨具靈性且閃爍思想光焰的文字的組合能力及表現(xiàn)的親和力。像她的《一個人的阿克塞》、《大柴旦之后》、《草葉》、《土路》、《德令哈》、《路過四臺》、《天邊》等等等等,都是我很喜歡的詩作。楊方憑著自己這部薄而厚重的詩集所釋放出的藝術(shù)價值、審美價值、生命價值,相信她會在中國詩壇上獨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