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財富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莫過于CPI高、負利率硬、房價又硬又高,而股市似乎硬不起來。
財富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資產的保值增值,CPI高,意味著財富管理的回報目標要提高。在負利率環境下,靠定期存款或其他固定收益投資,很難達到跑贏CPI的目標。而在我國國內風險資產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投資房產面臨的不僅是“能否玩得起(價高)”,而且是“能否玩下去(調控)”的局面,剩下的投資渠道只能是大眾熟悉且易于參與的股市了。
然而,翻開上證綜指的K線圖,A股去年全年下挫15%,投資者紛紛感嘆“錢難賺”。據《大眾證券報》對4萬名投資者的調查顯示,2010年以來,實現收益的散戶不足三成,有超過七成的個人投資者是負收益。在虧損股民中,有10%以上的人虧幅超過40%,另有7096~80%的人虧損幅度介于2096—40%之間。大多數投資者虧損,是否說明股市無投資機會?不然!
上證綜指雖弱,中小板綜指、創業板指數卻是牛市行情。用“下跌”來概括,有些以偏概全。上證綜指的弱勢不能掩蓋其他指數的強勢,中小板綜指全年上漲近25%,去年6月1日問世的創業板指數也上漲了12%。
如堅持持有一籃子中小板股票,在去年是能明顯盈利的;如持有一半藍籌一半中小板,也能盈利,因為中小板股的漲幅普遍大于藍籌股的跌幅。那么投資者普遍虧損的原因,就只能是投資節奏被打亂、頻繁操作等。
去年以來,市場中的主流藍籌股長期在“低價賤賣”,卻無人問津,價值投資者對此感到很頹喪。然而,請不要忘記物極必反。
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深市明顯弱于滬市,大有“上海打噴嚏,深圳大感冒”一說,最有代表性的梅雁北飛故事(梅雁股份先申請在深市上市,后因滬市活躍而轉投滬市),反映出當時深市投資者確實“傷透了心”。然而,在1996~1997年間,以香港回歸題材為契機,深市扭轉乾坤。類似此類“物極必反”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時,離市場太近,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過多關注短期市場波動,會忽略那些決定長期走勢的因素,比如GDP的增速、上市公司的贏利能力、目前市場的估值水平,等等。盡管這些因素幾乎是明確而且非常有利的。
大家一定認同經濟預期高速增長是大概率事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步提高,也具有極高的確定性。而且,在通脹預期下,企業(特別是消費類和服務類企業)通過漲價來轉嫁成本的能力,通常超出我們的預期。在長期的維持低的實際利率水平的環境下,企業降低了財務成本,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的可能性較大。
至于估值水平,如果說用市盈率等指標衡量太復雜,總應該知道3000,點比2007年的6000點明顯低這個事實吧!
可能許多人都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然而,猜測“反”的時點,就幾乎沒有“準”的可能。就像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中,沒有時鐘,在苦等黎明。這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堅信黎明的到來,事實上,每每當人們實在等不下去的時候,黎明也就來了。很多時候,成敗的關鍵就在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是否能再堅持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