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敢賭身家,無論政府怎樣價格管制,富人總有辦法找到好東西吃。在一個稱得上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中,沒有任何政府管制可以難倒富有的人!”張五常先生的這段話是很直白的大實話,但很難說中國的高層明白了這個道理。
因為當前他們中有不少人相信,房產稅是降房價的救命稻草,只要中國征收了房產稅,那些投資客們就會大量拋盤,至少短期內房價就會應聲下跌。近日重慶市“兩會”上傳出消息,重慶不久將開征高檔商品房房產稅,成為首個將“開征商品房房產稅”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城市。
一邊是長江頭的重慶開唱房產稅大戲,一邊是長江尾的上海誕生了一條讓人錯愕的房產新聞。上海土地交易市場首拍落幕,預申請須知中“出讓人收回并補償相應殘余價值”這一“史無前例”的規定,再次引發7民眾對70年后房子歸屬問題的新一輪焦慮。在今天,住房是許多中國人最大宗甚至唯一的財產,因此,只要討論70年大限問題,對民眾來說都意味著一次巨大的精神折磨。
1月份,銀行新的信貸額度開閘,但個人房貸卻有趨緊之勢。近日多家銀行均取消了首套房房貸8.5折利率優惠,調至9折以上。進入新年以來的樓市調控并未如市場預測那般放松,但是否會像去年那樣成為“空調”呢?
不僅樓市調控日漸趨緊,央行近日也用一劑猛藥刺激了一下商品市場。央行14日宣布,從1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2011年的首次政策緊縮操作。今年貨幣政策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通脹走勢,而鑒于政策效果的“滯后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年初啟動密集緊縮政策的可能性較大。而所謂“密集”,就是指利率、匯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三率”齊發。
短期內,通脹已成“通病”,加息也漸成全球央行首選議題,而對中國央行來說,開年大戲肯定不止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月13日,央行公布了新年1號文件《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將允許試點內的境內機構以人民幣開展境外直接投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流動性壓力,但效果應該不會太明顯。
新年伊始,溫州市政府下發《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這使溫州成為我國第一個放開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城市。近年來,從樓市、股市到大蒜、棉花,但凡有流通領域的炒作,溫州人、溫州資本幾乎無一例外遭到詬病。此次試點雖然為溫州民間資本打開了一條合法出路,但與叫好聲同時響起的也有輿論質疑。無論如何,把溫州作為實驗室,允許民間資金境外“自由行”,其引起的震動遠遠超越了資本市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