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說的是若干年后的一天,有一個小女孩在家里突然找到一件奇怪的東西,它厚厚的,長相怪異,上面還有密密麻麻的字。她問爸爸這是什么,爸爸告訴她: “這是爺爺的爺爺那一輩人留下的一種叫做‘書’的東西,已經絕跡了,外面很難見到,所以要好好收藏起來……”
難以想象,圖書絕跡的那一天。不過,有人卻說,誰知道呢!電子出版物代替現代書籍的時代,已經漸漸向我們走來。
事實上,舊書在使用當中,由于消耗和失散等原因,存世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少。近年來,涉足圖書收藏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圖書收藏的價格更是一路上漲。曾有報道稱,一本1991年版由巴金親筆簽名的《隨想錄》精裝本,曾經以1.3萬元成交,令人為之驚嘆。
剛剛于2010年12月11日下午完美落幕的西泠拍賣首屆古籍善本專場,118個標的總成交額2153萬元,成交率達87%。其中,清乾嘉年間著名校勘學家、目錄學家顧廣圻批校的《戰國策三十三卷》,以8008萬元的驚人價格,創下古籍批校本的拍賣紀錄。
近年來,圖書收藏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收藏圖書也有了獨有的市場,很多在以前不以為意的圖書,如夢方醒般的開始大幅升值,家里泛黃的古書成了價值連城的寶貝,名符其實的傳家寶。這也帶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涉足圖書收藏。
南京中山拍賣行的負責人指出,古籍善本2009年秋拍以來漲幅驚人,經歷了2010年秋拍后,整體市場價格幾乎翻了一倍。
一位收藏家告訴記者,買書的除了投資商,也不乏真正的讀書人。他們博覽群書,不為收藏而收藏,隨著時間的流逝,藏書自然成了傳家寶,成了精神的“千鐘粟”、“黃金屋”。
中國人似乎自古以來就有愛書藏書的傳統,從最初有書開始,就有藏書家的存在。很多年前留下來的圖書,到現在已經成了珍貴之物。或許,在你家里也有那么一樣傳家寶,它不是什么古玩金玉,而只是一本泛黃的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