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求賢訪逐臣,貿生才調更無倫。”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中的名句。詩中被譽為“才調絕倫”的賈生就是賈誼。他是漢初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文才聞名全郡。當時的河南郡郡守吳廷尉,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漢文帝即位不久,吳廷尉便向他推薦了賈誼。于是,文帝便把賈誼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當時賈誼才二十歲出頭,在朝臣中是最年輕的。他能從一大批青年才俊中脫穎而出,到中央任職,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賈誼才華橫溢,又生逢盛世,得遇明主,本該大有作為,然而,好景不長,他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幾年后就抑郁而終。縱觀賈誼的職場悲劇,我們發現問題主要出在他自身——
一、掂不清斤兩——自以為是
博士是隨時接受皇帝咨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么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他敢想敢說,因此對漢文帝的問題都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這使得漢文帝非常高興,不到一年就把他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賈誼十分得意。
此時,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這些建議中,文帝認為可行的,都采納了。但是,認為實行起來時機還不成熟的就拒絕了。比如,賈誼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弊政,廢棄了禮儀,所以應該移風易俗。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漢文帝認為自己即住不久,不應有太大的動作,以免引起連鎖反應,所以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對此,賈誼很是不以為然,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提意見了,這讓文帝有些反感。
記得一位老教授曾經這樣告誡他初入職場、躊躇滿志的學生:“當你開始自以為是時,正是離打擊不遠的時候。”許多職場中人不明白這點,尤其是那些春風得意的青年才俊。也許,賈誼確實是少年天才,他的許多建議也頗有可取之處,但他畢竟缺乏實際工作經歷,一些看法難免不成熟,屬于紙上談兵。文帝從大局和實際出發,否定了他的一些建議,可以說是一個成熟領導人的正確做法,可惜卻得不到賈誼的理解。說白了,他已經過于自我膨脹,忘了自己幾斤幾兩了,這自然難免讓文帝傷心和失望,進而產生不滿。賈誼錯就錯在太自以為是,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陷,他的浮躁直接導致了日后的職場挫折。
二、掩不住鋒芒——輕視同事
當時的朝廷,身居高位的大多是那些開國功勛。賈誼認為這些人雖然當初立下不少功勞,但如今已經不能勝任治國大任了,他嘴上不說,心里多少有些瞧不起這些人,從不和他們來往。至于其他人,更難以入他法眼。而大臣們對賈誼這樣一個以火箭般速度提拔起來的年輕干部也十分反感。于是朝廷議事時,常能見到這樣的景象:偌大一個朝堂,似乎只有文帝與賈誼二人在那兒暢談,賈誼高談闊論,旁若無人,看也不看周圍的大臣們一眼;大臣們尷尬地站著,無不恨得咬牙切齒。
不久后,文帝和大臣們商議,打算把賈誼提拔到公卿的位置,卻幾乎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在皇帝面前攻擊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漢文帝無奈,派賈誼去當了長沙王的太傅。
賈誼無疑是才華橫溢的,年紀輕輕就能得到領導如此重用更是難得,他本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切,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和同事們常來常往,搞好關系。可惜賈誼卻反其道而行之,自以為才華蓋世,顯得鋒芒畢露,有意無意中露出對同事的輕視,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樣子,這當然也無法讓人對他產生好感。尤其是因為輕視別人,他和“職場老人”的關系十分惡劣,這直接導致了對方的打擊報復。顯然,漢文帝作為最高領導,就是再賞識和喜歡賈誼,也不可能為了他得罪一大批下屬。因此,賈誼的被貶就不可避免了。
三、受不了挫折——過于脆弱
賈誼辭別朝廷前往任所,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再加上又是被貶謫而去的,心情抑郁。在渡湘江的時候,作了一首賦,來憑吊屈原。這篇賦中寫道:“我聽說屈原啊,自沉汨羅。寄托湘水啊,敬悼先生。遭際無常啊,可悲可嘆……”賈誼在長沙政績平平。在他到任后的第三年,有一天一只貓頭鷹飛入他的屋內,落在他的座位旁邊。賈誼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自己恐怕命不久長,悲從中來,又做了一首賦哀嘆了一番。
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征召到京城晉見皇帝。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時來運轉了,可是文帝只是召見他談談話而已,時間不長,就又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劉楫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喜愛的小兒子,好讀書,文帝就讓賈誼當他的老師。賈誼空歡喜了一場,十分失望。幾年以后,梁懷王騎馬時,不慎從馬上跌下摔死了,沒有后代。
賈誼認為自己這個老師沒有當好,很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年僅三十三歲。
文帝迫于老臣們的壓力,將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放逐到“基層”任職,雖是無奈之舉,卻也存了考察之意,有意讓這個心浮氣躁的年輕人鍛煉一番,以備任用。可是,賈誼的表現卻讓漢文帝多少有些失望。面對挫折,賈誼在賦中哀傷盡顯,甚至把自己比作自殺的屈原;貓頭鷹飛入屋中的小事,也能讓他自哀自憐,顯得十分脆弱。可以想見,一直關注賈誼的漢文帝必定會認為賈誼難堪大用,仍需磨礪。所以,文帝又將他任命為梁懷王太傅,然而這在賈誼看來又是一個重大打擊。在梁懷王落馬身亡這一偶發事件中,雖說賈誼也有些責任,但他完全不必如此自責,將這一挫折看成世界末日,以至于悲傷過度而死。難怪連毛澤東都感嘆說:“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其實,賈誼至死也還是年輕人,仍然大有可為,如果他能堅強地對待挫折,視挫折為職場必不可少的鍛煉,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誰敢說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呢?要知道,許多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就是從挫折中成長起來的。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賈誼的職場悲劇讓無數后人感嘆,今天的職場中人是否更該從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他的覆轍呢?
(摘自《演講與口才》)